董必武:投身革命的伟大教育者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11-12 13:27:06

来源: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曾住过这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共产党人、教育者。他在私立武汉中学执教时,曾对莘莘学子们叮咛:“作为学子,你们会得到我们力所能及的照顾,但必须严守校规,勤奋学习、养成好的情操,我们也会严格督促你们,不会放松对你们的要求,否则就是对你们的不负责任,是误人子弟。”

这位谆谆教诲的师者是谁?他,就是董必武。

早年丰富的教学经历

为教师生涯积累经验

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黄安。由于生活在书香四溢、作风朴实的家庭里,幼年时期的董必武逐渐养成勤奋读书、节俭朴诚的品格。在学塾和书院读四书五经之余,董必武还阅读了《左传》《通鉴辑览》等史书和大量的文学作品。

1911年春,董必武代其四叔任麻城高等小学堂教师。同年夏秋之间,董必武执教于黄州府中学堂,讲授国语和英文。

1913年,董必武开始在省城武昌担任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英文教师。这些早年的教师经历,为董必武后来的教师生涯积累了经验。

私立武汉中学的

创办者与执教者

1919年8月,董必武在武昌积极筹办报纸,因经费无着落,该计划未能成功。但他没有气馁,和同乡挚友一起积极倡办学校。

经过数月奔忙,校址、校舍、教员、董事会等问题被逐一解决。在募集资金时,董必武将自己唯一的一件皮袍典当,又向远在山西的亲戚借钱,凑齐了办学所需资金。

1920年,私立武汉中学正式开学,董必武主持校务,亲自定校训为“朴、诚、勇、毅”。

不仅如此,董必武在武汉中学还亲自教国文。在教授时,他十分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和革命意识的启迪。董必武经常教导学生:“我们创办这所学校,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出人才,希望你们从武汉中学毕业出去,都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

其实,除了董必武之外,武汉早期共产党成员陈潭秋、李汉俊等人,都曾在武汉中学任教。从武汉中学毕业的学生中,不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争取中国苏维埃的出路

是每个学生最光荣的任务

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由于董必武在苏联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又有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于是他先后被任命为教务长、副校长,实际主持着学校的日常工作。

对于学校的各项具体事宜,董必武都分外重视。 这一时期,由于党校专职教师很少,所以董必武也肩负着教学任务。

董必武的教学切合实际、独具风格,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当时,学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好多学员还是文盲。针对这一情况,董必武的授课深入浅出、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比如,在讲党的先锋作用时,董必武把党比作火车头,把人民群众比作火车厢,党的先锋作用就好比是火车头带动整个车厢有节奏地飞奔前进。

同年8月13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为第一批毕业学员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董必武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说:“开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处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前夜,而今天我们已经粉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现在国民党蒋介石正在疯狂地布置对苏区和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粉碎敌人这次新的‘围剿’,争取中国苏维埃的出路,是每个学生最光荣的任务。”

在窘迫的物质条件上

开出洋溢的学习之花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瓦窑堡恢复中央党校,董必武任党校校长,成仿吾任教务主任。中央党校办学环境十分艰苦,临时设在瓦窑堡附近的第二完小。

12月初,董必武带领大家克服师资匮乏、缺少教室、没有桌椅板凳等困难,因陋就简地开始招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董必武、成仿吾还专门举办了一期教员班。

董必武在授课之余,还常奔走在学员之间,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亲自抓党的工作、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董必武善于发现问题,总能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探讨研究,改进完善。

1936年6月,红军东征部队回到陕北,一批爱国青年学生也不畏艰险来到这里,他们中大部分被送进中央党校学习。此外,中央党校还专设了一个少数民族班,培训对象为跟随中央红军长征来的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班虽只有十来个学员,但董必武却倾注了比常规班更多的心血。在他的关注下,教员从汉字、汉语开始教起,一字一句,培养出党校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这其中不少学员日后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领导人。

在董必武的领导下,中央党校自上而下,人人革命精神饱满,用浓厚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克服着窘迫的物质条件。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

培养革命后备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努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董必武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于1937年9月离开延安到达武汉,恢复和发展中共在湖北地区的党组织,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寓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于宣传和教育工作,借教育接近群众、培养革命后备力量,是董必武从事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于是,他在自己的家乡黄安创办了黄安县城关中学(即现在的红安一中),在学校中宣传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教育。

城关中学汇聚了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们牢记董必武的教导:教育需面向平民。于是,这一批知识分子将农村中所有男女老幼皆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让每一位乡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创办城关中学后,董必武还在黄安县城以及其它地方创办平民学校、自学师范学堂、模范学堂和女子学堂。尽管时局多变,道路维艰,但只要有些许时间,董必武都会亲自到这些学校演讲。

作为建党先驱,董必武与教育事业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无数进步青年的人生导师。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无数青年学子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革命青年的人生道路。

来源: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编辑:李祯

责编:高文凤

审核:林峰 范启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