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对华围堵升级,外交困境涌现,日外相访华或成战略突破点?

邱震海 2024-12-26 10:28:13

北京时间12月25日凌晨,日本外相岩屋毅抵达中国,对中国展开一连两天的访问。

按照官方发布的消息来看,12月25日中国外长将与其进行会谈,预计未来岩屋毅还会与中方一系列高层进行会晤。

虽然中日关系起起伏伏已经稀松平常,但我觉得此次日本外相来访,其实不但凸显了中日之间战略的重要性,而且对于中方了解乃至规划中国未来的战略处境、战略突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长话短说,接下来我们直奔主题。

首先,关于中日关系起起伏伏这点,已经不用我多说了。

无论是从历史、现实、未来角度出发,还是从经济、政治、域外势力角度出发,中日关系一直都比较复杂,拥有起伏实属正常。

但是在目前新的战略格局下,此次岩屋毅到访中国其实又给我们一些新的战略思考空间。

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迅速崛起,中美关系逐渐趋于紧张。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主要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方集团,对中国围追堵截造成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虽然在地理、文化上属于亚洲国家,但在政治、经济战略上却是一个西方国家,否则日本也不会成为“G7”的成员国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可以说是美国在亚洲地区实施其政治、军事战略的马前卒。

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日之间的经济乃至各方面的经济生态整合空间,也在日益增大。

此前我曾提到,按理说,亚洲地区的经济整合应该是由中日韩三国引领。但遗憾的是,因为中日韩三国之间双边乃至多边矛盾不断,所以阻碍了经济整合的发展。

坦率地说,在疫情刚开始时,我们团队就已经对此进行观察研究,当时我还为此感到可惜。

现在疫情结束,三国经济整合的空间得以扩大,但是三国实际上有没有在进行整合呢?还是继续饱受政治乃至军事地缘战略的困扰?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点。

有必要提一嘴的是,如今特朗普即将上任,有关特朗普上台后的对华政策,以及美国对全球的政策,我从11月6日开始就在持续跟进评论,在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

不过,我还是想指出一点。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由于正遭受美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中国现在需要一个外交或者战略突破的空间。

这个突破空间在逻辑上又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中国要追求一个至少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甚至是中国可以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从“金砖”、“全球南方”国家等一系列中国倡议和主导的国际合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已经在为此努力。

其次,我们也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到,新的国际秩序是慢慢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新的东西跟旧的东西融合,这无疑需要进行磨合。而这种新旧秩序的磨合就跟对内改良一样,需要把新的东西一步步嫁接到旧的体制当中,然后去吞噬旧的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会进入一种无休无止的相互磨合和抗衡,但至少这种方式相较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暴力冲突而言,要显得更为合理和正当。

其实,无论是对内改良,还是对外新旧国际秩序的转换与接轨,道理亦是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一方面要在谋求建立新秩序,另一方面也需要与现有的国际秩序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

诚然,在过去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我们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其中,“天时”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站起来乃至富起来”的局面,包括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实力的繁荣富强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烦恼,比如资产配置和投资的烦恼等等,其实都是因为富起来了,可以说是幸福的烦恼。

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我们之所以富起来,其实一定程度上源于与当时主流的国际秩序接轨。

所以,我们未来要建立的国际秩序,不仅要基于现代文明和法治,以尊重财富,同时要尊重并保护中底层人民的利益,此外还要以创新、创造财富为主要的驱动力。

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繁荣与昌盛;而一旦发展停止,那么空有公平和正义,也是无谓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旧秩序的融合和接轨,中国不仅需要参与,而且在未来或许需要引领新秩序时,也依然要与原有旧秩序保持联系,包括旧秩序中那些有利于财富发展、保护和促进发展和公平的元素。

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

回归到纯粹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战略当中,我们应寻求突破西方的封锁,但在这突破的过程中,也要寻求暂时性的、阶段性的、策略性的,乃至部分战略性的与现有国际秩序继续接轨,同时与新秩序联系起来。

尽管这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因为它是哲学或者战略哲学,那就一定是抽象的。

现在,让我们回归到中国如何突破西方封锁的问题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在过去150年时间里,西方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究竟是强盗还是导师?这个问题说不清楚,但还是要尝试说清楚。

当西方展现其蛮横和强盗的一面时,无论是150年前、几十年前,还是现在面对中国的崛起,都表现出了其蛮横的一面;

但是西方也有拥抱现代文明的一面,要不然每个国家都在追求的人类的现代化,为何偏偏只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国家取得了成功?

我想,这其中必然存在一些成功背后的规律,以及一些挥之不去的因素。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过去150年仍然是中国的老师。

因此,我们过去强调要虚心学习,吸纳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我们并非主张全盘接受,而是指要接纳人类先进文明当中的一切成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解决完这些大的战略哲学问题之后,我们回归到具体的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乃至具体的策略行动上,我们便知道如何进行突破了。

但要注意,在突破过程中,有些是不能破的,有些又是非破不可的。

从具体切入口来看,我认为,西方国家内部显然不是铁板一块。

就欧美地区乃至我们周边的日韩而言,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突破;但从战略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融合。

以突破求融合,融合求改变,以改变求发展。

因此,当我们明确了这些战略哲学思想之后,再来面对中日关系中的合作点、矛盾冲突点以及域外势力的介入点时,我们便能以一种降维打击式的鸟瞰视角来进行审视。

我们不能仅从地面观察天空,也应从天空中审视地面。从天空看下地面的话,地面再强大的人也只是蚂蚁,而若只会从地面仰望天空,便如坐井观天。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以点看面,而应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局部,这便是全局思维。

从这意义上说,即便中日关系得到改善,也不意味着双方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解决,或是所有结构性矛盾都已消除。

这好比是一对长期共处的夫妻、邻居、同事甚至朋友之间,也会存在矛盾和价值观冲突,以及利益上的冲突,但难道就因此不与之维持关系了吗?即便要一拍两散,也应该是到了最后一刻,无可奈何的选择。

所以,能不一拍两散,就尽量保持融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融合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最大的国家安全,也是最大的国家战略利益。其他所有的是策略层面,而非战略层面。

今天我所讲的话可能听起来比较虚,但我想说明的是,中国的外交突破不仅是策略,更是战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挑选几个重要的外交和国家战略的突破点。

目前,对于有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并不是必须解决了所有问题,双方才能成为朋友;而是在做朋友的过程中,慢慢化解很多的矛盾。

当然,化解矛盾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我们之间的双边问题。双边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解决,也可能还要持续三五百年,但是至少在这个时间里,中国发展起来了。

在过去46年里,中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而未来,还有很多个46年,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才能够为我们带来终极繁荣和昌盛?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也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有朋友可能认为,我今天虽然从中日关系切入,但讨论的内容很快超越出了中日关系的范畴,反而没怎么评论中日关系。

其实,只要通过逻辑层面将这些大的哲学问题进行整合思考,在策略层面上,我们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正所谓“形散神不散”,如果我们从点切入,可能“形”很快就散了,“神”也没有了。

0 阅读:460
评论列表

邱震海

简介: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有30年媒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