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中医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此语道出了中医治病之根本法则。心脏,作为人体不断泵血、推动血液循环运行的核心器官,其动力之源,中医称之为阳气。这股阳气,正是心脏正气的体现,是生命活力的源泉。然而,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淤血与痰浊往往成为阻碍,此乃邪之所凑,正气必虚之体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理在心脏病中尤为显著。因此,中医治疗心脏病,始终秉持“扶正祛邪”的根本法则。扶正者,温补心脏阳气,增加泵血动力;祛邪者,清除淤血痰湿,畅通气血运行。当正气充盈,邪气消散,心脏病自然得以好转,乃至痊愈。
我们再来审视心脏病之症状,如心慌、心悸、窒息、心脏供血不足等,皆因心阳不振、气血不足所致;头晕、脑供血不足,兼有痰湿阻碍;全身乏力,乃阳气不足之征;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皆为气机不畅、淤血阻滞之象。早搏、跳动不规律,亦是淤血作祟;咳嗽者,心肺同源,肺气不降也。种种症状,归根结底,皆源于心阳不足、气血不足及淤血痰湿等障碍。
治疗之时,吾辈当遵循古中医学之思维,以温通心脏阳气、清除淤血痰湿为要。此即顺应心脏本有功能之势能,有病可治,无病可强身。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明了此理,则治疗心脏病之道,自然豁然开朗。
进一步地,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视角。大阴阳强调能量的强弱,若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出问题),实则大阴阳已失衡。心脏之疾,根源在于肾之能量不足,命门未开,气如游离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至,烘烤津液,身体遂生病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心脏病问题,必须从大阴阳视角出发,让肾之能量充沛,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如此,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方能正常,肝肾同补,生精生血,身体方能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心脏病之治疗,非仅药物之功,更需医者洞悉阴阳之理,把握扶正祛邪之要。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心脏病之根本在于大阴阳失衡。因此,治疗之时,务必从整体出发,调和阴阳,方能收全功。愿诸君共勉之,共探中医之道,为天下苍生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