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深 革命为民】
1905年,毛家迎来了第三个儿子,毛泽覃,这可让这家务农的人家乐开了花。和家里的老大泽东比起来,快五十岁的老爸毛贻昌对这个小儿子那叫一个疼爱。也许是老了得来的宝贝,爸爸对泽覃的教育态度明显放宽松了不少,就连当时才十二岁的泽东也察觉到了这份特别。
泽覃小时候的生活充满了温馨,他爸爸特别宠他,妈妈文七妹则是个超级温柔的农村妇女。文七妹心地特别好,经常瞒着老公,悄悄给村里的穷人送温暖。她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在不知不觉中,给泽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泽覃看到村里那些过得不容易的人家,他心里就挺不是滋味。于是,他总是琢磨着怎么帮上一把,哪怕只是给人家送碗热粥,心里也觉得踏实。他总觉得,能帮一点是一点,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我和大哥泽东虽然岁数相差不少,但这完全没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反而让这份亲情更加特别。在我看来,大哥不光是哥哥,更是我心里特别尊敬的人。小时候,每当大哥在私塾里念书,我就爱悄悄躲在门边偷听。大哥看待啥事儿都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会儿的情景,我一直都记得清清楚楚。
1921年那会儿,毛泽东正在长沙忙着搞他的新民学会。没想到,他十七岁的三弟泽覃,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学会的会议上。为了不让老爹发现,泽覃只能悄悄地参与活动。就这一决定,让他成了毛家里头第一个跟着大哥“搞大事”的人。在新民学会里头,泽覃头一回接触到了那些先进的想法,他开始认真地看起了《共产党宣言》这些讲革命的书。
在妈妈的善良心肠和大哥的带头作用下,泽覃心里慢慢种下了参加革命的念头。他慢慢明白过来,要是想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光靠好心人帮忙是不行的。就是这种想法上的大转弯,让他下定了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选,就让他走上了一条跟其他农村孩子不一样的路。
在那刚开始接触革命的时光里,泽覃表现出了与年纪不相符的胆量和责任感。他不仅热心地投身到工人运动的浪潮中,还常常跑到基层和老百姓打交道。村里的人都讲,这毛家的老三虽然岁数不大,但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比那些念过书的书生更让人信服。每当聊到老百姓的困难时,他的话总能说到大伙儿的心里去。
【建功立业 初展锋芒】
1927年那个夏天的8月1号,南昌城里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这事儿可不简单,它不光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要动手反抗国民党那些反动家伙,还是毛家小伙子毛泽覃正式开始当兵打仗的头一天。那时候,他也就二十二岁,可不含糊,担当起了起义队伍里“钢铁战士”里头最年轻的领导之一。虽说这场起义后来没能成功,但对毛泽覃来说,这可是个大教训,让他心里头明明白白地知道了,要想革命成功,非得有支硬邦邦的武装队伍给自己撑腰不可。
到了井冈山,毛泽覃接到了一个挺重要的活儿。在大哥毛泽东的带领下,他开始着手弄起了咱们党在农村的第一个小组织——党支部。这事儿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着呢。那时候,村里的老百姓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共产党还半知半解的。毛泽覃可不含糊,天天在村里头转悠,跟村民们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檐下。他耐心地听大家伙儿的心声,一遍遍地给大家讲解党的政策。真是天道酬勤,没白费他这番功夫。没多久,这个在红土地上扎下的党支部就变得特别有活力,生气勃勃的。
1928年年初,井冈山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朱德和陈毅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历经艰辛,终于走到了湘赣边界,他们正在寻找一个新的革命落脚点。这时候,泽覃被委以重任,成了联络员。他翻山越岭,在曲折难行的山路上来回奔波,为两支队伍的顺利汇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井冈山那段日子,泽覃真的挺有本事的,特别是在组织方面。他不仅帮忙建了好几个党的基层组织,还特别卖力地鼓动大伙儿支持革命。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想让革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那就得实实在在替老百姓着想,为他们办事。泽覃一领头,党支部就开始帮农民分田地,建起了农民协会,还搞起了扫盲班教大家识字。这样一来二去的,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主动要求加入革命的队伍里。
1933年的时候,泽覃挑起了县委书记的大梁,和在不远处另一个县里工作的邓小平,因为共同的革命事业走到了一起,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尽管他们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太一样,但都一门心思扑在壮大革命队伍、夯实根据地基础上。他们时常碰头,分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彼此扶持,配合默契。邓小平多次对泽覃的稳重行事、思虑周全表示赞赏,说他深得老百姓的心。这段一起奋斗的日子,不仅让两个县的革命工作更上一层楼,也为红军的壮大输送了关键的人才。
【指挥若定 运筹帷幄】
革命的风潮越演越烈,毛泽覃在军事上的天赋也逐渐显露头角。当他挑起红军独立师师长的大梁时,那战术上的高超和指挥上的老练,真是让人佩服。每次要打仗前,他都会亲自去琢磨地形,琢磨敌人的动静,然后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打仗方案。战士们私下里都议论,跟着这位师长上战场,心里踏实,胜利也就在眼前了。
泽覃是个军事上的领头人,他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既看重怎么打仗的策略,又很关心手下的士兵。他老说,打仗得动脑子,不能光靠蛮劲儿往前冲。他带着独立师,琢磨出一套挺特别的打仗方法:专挑敌人的弱点打,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每次上战场,他们都特别会利用地形,想法子把敌人引进自己设计好的地方,然后一下子就把他们给解决了。这样的打法,不仅能赢,还能让自家的士兵少受伤,少死人。
说起部队管理,泽覃有自己独到的法子。他强调,每个指战员都得严守规矩,注重军队的整体形象,必须做到令出必行,行必果。不过,私下里,他却像个大哥哥那样,时刻惦记着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只要听说谁病了,他肯定会亲自去探望;遇到啥难题,他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想办法解决。正是这种既严格又贴心的管理方式,让独立师变成了一支让敌人一听名字就害怕的勇猛部队。
不过,有些人心里头老觉得泽覃之所以能坐上那个位子,全靠“家里头的关系”。对这种说法,泽覃一句话都没多说,而是直接拿出真本事来回应。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头,自己怎么做的,就要求别人也怎么做。慢慢地,那些原本对他有看法的人也不得不服气,这位年轻的师长,那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
泽覃不光军事上有一套,还特别看重部队里的思想工作。他老爱给战士们唠唠革命的那些事儿,告诉他们为啥要打仗,到底是为谁在拼。他说,咱们打仗可不是为了打而打,目的是为了让穷苦百姓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经过他这么一点拨,战士们不光懂得了革命的真谛,还学会了体贴老百姓、爱护老百姓。走到哪儿,独立师的战士们都抢着帮当地的乡亲们干农活、修水利,结果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壮烈牺牲 浩气长存】
1935年那会儿,中央苏区可真是遭了大难,第五次反围剿没打赢,整个地方都被失败的阴云给罩住了。毛泽覃呢,他是留守部队的头儿,带着游击队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左冲右突,跟敌人斗智斗勇。那段日子真是过得太不容易了,可毛泽覃心里头那股子倔强劲儿就是不散,他硬是挺着,没放弃过一丝希望。他和战士们靠着老百姓的帮助,东躲西藏,打游击战。他们就像是在黑夜里头找路的人,虽然周围全是敌人,但毛泽覃领着大家,一边小心躲避,一边找机会反击。就这样,他们在群众的掩护下,跟敌人周旋到底,硬是把游击战争坚持了下来。
在瑞金那边的红林山区,太阳快下山时,一支挺累的队伍悄悄地走进了黄田坑村。这支队伍是毛泽覃带着的游击队,他们刚打完一场硬仗。因为大家都累了,泽覃就决定在村里先休息一下。村里的老百姓,不顾自己的安危,悄悄给游击队送来了吃的和热水。泽覃心里特别感激,他跟乡亲们说,革命一定会成功,大家的好日子也一定会到来。
第二天早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山间轻雾缭绕时,一连串激烈的枪声猛然打破了黄田坑的平静。敌人似乎从某个渠道得知了消息,全伙出动,把村子围了个水泄不通。在这紧要关头,泽覃当机立断,指挥战士们赶紧往后山撤退。身为指挥官的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最危险的前线,亲自上阵掩护大家。
站在村子入口旁边的一个小山坡上,泽覃冷静地分析着敌人的动向。他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想办法挡住敌人,整个队伍都有可能遇到大麻烦。他拿起步枪,对准了冲在最前方的敌人,然后果断地开了枪。这一枪打得非常准,成功地让敌人的攻势慢了下来,给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等大部队都安全撤走了,泽覃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敌人给包围得严严实实。可他一点也没慌,还是继续开枪,跟敌人拼死战斗。不一会儿,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右腿,紧接着左腿也挨了一枪,但泽覃还是硬撑着没倒下。
在他被敌人子弹击中的那一刻,眼神依旧坚定无比。这位才三十岁的红军领头人,豁出性命,真正做到了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坚定承诺。
过了俩月,在延安那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得知那个不幸的消息,好长时间都没说话。过了很多年,每当他心里浮现出那个勇猛无畏的三弟形象,就总会忍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到了1955年授衔的大日子过后,他坐在书房里,抬头看见墙上挂着泽覃的照片,这位国家的大当家眼眶就湿润了,声音低沉地说出了一句让人心疼的话:“要是泽覃还在,咱们毛家说不定就能出个将军了!”
毛泽覃的离世,是革命道路上众多英雄豪杰的一个真实写照。他年纪轻轻,就用自己的生命,讲清楚了革命者应有的责任与忠心。他那种英勇无畏、慷慨赴死的奉献精神,会一直被后人所怀念。尽管他没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他拼死守护的理想信念,却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