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留下了无数遗憾,其中最让人意难平的就是曹操三代人经营的天下,最终被司马家取代。在曹魏五帝中,有这样一位睿智的帝王,他善于用人,御下之术颇有其祖父曹操的风范;在位14年期间,他平定四方,镇压叛乱,稳固朝堂,只可惜,年仅36岁就撒手人寰了。
倘若这位年轻帝王没有英年早逝,司马家必将难以改朝换代;他就是曹魏第二任皇帝——明帝曹睿。
曹睿是魏国开国之君曹丕的长子,生母甄氏原为袁绍次子袁熙的夫人;当年曹操攻破他的大本营邺城之后,袁熙兵败被杀,甄氏随后嫁给了曹丕,她十分受宠,最终生下了曹睿。
曹睿自幼聪明伶俐,知识渊博,尤其喜欢研究律法;曹操非常喜爱这个孙子,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参与并处理各种事务,就连东征孙权,曹操都将曹睿带去了,可见是有多么看重他。
或许正是祖父曹操的这份宠爱,再加上长子身份,魏文帝曹丕才会将江山托付给曹睿;病重之际,他为太子曹睿选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与司马懿。
自古以来,过早继位导致大权旁落的帝王数不胜数,然而魏明帝曹睿却是个特例。
曹睿继位时也才不过23岁,此时内有辅政大臣掣肘,外有吴蜀两国犯边;在内忧外患之际,曹睿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与成熟,且看他是如何应对的。
即位之初,东吴孙权进攻江夏,群臣建议立即发兵救援;而曹睿认为吴军擅长水战,此次只是趁江夏守卫不严才敢贸然进攻,孙权不擅陆战,必不会持久,最终吴军大败而逃。
此后曹睿收服鲜卑,平定孟达、公孙渊等人引起的内乱,在军事上节节胜利,而且还多次抵挡住了诸葛亮的北伐。
对于握有兵权的曹真、曹休与司马懿三位辅政大臣,曹睿则是借战事为由,多次将他们调离京城洛阳,降低其影响力。
曹休、曹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离世,而司马懿始终谨小慎微,对他构不成威胁,最终使得曹叡成功独揽大权。
他在位期间,修订《魏律》十八篇,重视狱讼审理,这是曹睿值得肯定的一面;然而他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随着诸葛亮的逝去,魏明帝曹睿一改往日的勤勉,开始逐渐沉湎酒色之中;并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楼阁。
明帝在生活上的变化,是胜利后的骄傲自满所致,朝中大臣屡屡劝谏,但曹叡并未听从;长期的放纵生活导致曹睿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病重,次年驾崩;临终之际,他将幼帝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与曹爽。
公元249年,魏明帝驾崩后的第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并控制了曹魏政权,为其孙晋武帝司马炎改朝换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晋王朝立国短短50多年,便又从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进入了战火纷飞的时代,汉人惨遭屠戮,百姓流离失所;事实证明,司马家占尽天时地利,却难堪大任。
在两晋十五帝中,绝大多数帝王都建树甚微;司马家能守住江山长达150年之久已是不易。
魏明帝曹睿是一位不输于先辈的明君,可惜寿命太过短暂,这才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如果他有先祖曹操那么好的身体素质,兴许司马家也就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