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新歌《罗刹海市》火出天际。街头巷尾很多人都在唱,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媒体铺天盖地,播放量已经达到几十亿次。这个数据非常夸张,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了。
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刀郎这个名字,十几年前在华语乐坛就是顶流了。当年,他的唱片卖得比周杰伦还火。《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这些歌,很多人至今都耳熟能详。
虽然刀郎很多年没出新作品,但他的名气还在,当年听过他歌的那些人也还在。所以,沉寂多年的刀郎重出江湖,无论作品质量怎么样,势必会刮起一阵旋风。
第二,这首歌借力了传统文化。无论是前段时间表现惊艳的动漫《中国奇谭》,还是现下热映的《封神》,都有传统文化魅力的加持。《罗刹海市》取材于《聊斋志异》,歌曲让人耳目一新,受大家追捧也很正常。
第三,源于多年前的一段恩怨。
当年的华语乐坛,以那英、汪峰为代表的很多人,对刀郎的歌嗤之以鼻,觉得这些歌上不得台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俗”。
2010年,评选“内地十大影响力歌手”时,刀郎以超高人气获得提名,但作为评委主席的那英又开始“吐槽”刀郎,称其歌曲不具备审美观点,利用一票否定权否定了刀郎入选。
对于这些批评,这多么年,刀郎一直默默忍受,没怎么正面回应。
但这首歌从很多地方,似乎在很隐晦地回应这件事,不少网友认为《罗刹海市》是在报多年前的一箭之仇。
但也有网友认为刀郎的歌被过度解读了,认为“可能刀郎都没想那么多”。
是否刀郎真有反击那英等人的意思?我们可以作以分析。
第一,刀郎的这首歌,风格上相比以前有很大不同。歌词非常晦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风格一旦形成,是难以改变的。之前,那英等人批评刀郎的歌太“俗”,现在刀郎十年磨一剑,实现从俗到雅的巨大转变,很难说不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回应。
第二,这首歌取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述的是一个以丑为美、也以美为丑的世界。结合那英等人攻击刀郎的歌不具有审美观,刀郎用这首歌,反击那英等人乃是“以美为丑”也说得过去。
第三,歌词中一句“未曾开言先转腚”,再联想到某选秀节目,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另外,邻近尾声的一句“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也有玄机。
欧钢老板是奥地利最杰出的企业家卡尔·维特根斯坦,也曾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有八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哲学家。
这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曾过一句关于美丑的名言——漂亮的东西不会是美丽的。这恐怕也是对那句“不具有审美观”的一种反击。
随着各类解读的出炉,还有不少证据都被挖出来,这里不一一列举。
这么多证据单独拿出来或许不具有说服力,但是凑在一块,形成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如果非要说是巧合,那概率也太低了。
其实,刀郎这么做也属于人之常情。当年他遭受那英等人的群起而攻,一度销声匿迹。现在卷土重来,快意恩仇,是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侠客精神的。
刀郎蛰伏数年,并没有通过惯有的发长文、发声明这种方式,而是拿起一名歌手特有的武器,不动声色之中就教训了对手,确实非常高明,也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但是,如果把这首歌仅仅看作用来反击对手,那未免太小看刀郎、小看《罗刹海市》了。
因为,毫无疑问,这首歌是一首讽刺歌曲,从某种层面看,甚至可以说开启了华语乐坛讽刺歌曲的先河。
之前的华语流行歌曲无非就是情啊爱啊、怨啊恨啊之类,不过是一些靡靡之音,一些个人情绪化的作品。流行歌曲的作用一直都被低估了。
刀郎的这首歌,讽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比方说,现在的很多电影、电视剧拍得非常难看,但通过各种炒作、粉饰博取流量,这不就是歌词中的“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吗?对于这种现象,刀郎毫不留情地批判:“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再比方说,前段时间的指shu为ya事件,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不就是歌词中“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的鲜明写照吗?
还有,现在某些专家,本应是公众眼中的权威,却往往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奇葩言论,这不正应了那句“画堂登猪狗、鞋拔作如意”吗?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原本就是讽刺小说。现在刀郎古为今用,针砭时弊。因为虽然社会在进步,但那些魑魅魍魉并没有消失。
歌曲最后言明,这是人类根本的问题。足见刀郎创作这首歌绝不仅仅是为了私人恩怨,而是在讽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更早一点的2020年,刀郎就发表了专辑《如是我闻》,取材佛经,表达的是一种普渡众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见他早就从一个流行歌手,进化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众人物了。
如果刀郎蛰伏这么多年,仅仅是为了反击当年那些人对他的批评,那就太小看他了。
要是格局如此狭隘,他也不值得我们追捧,不是吗?
(微信公众号:雪千岚)
我们不能光看销量。 抛开事实来说他是不是也有错。 我们不光做的是音乐,还是艺术,你没有艺术审美。[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