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人类工程师彻底下岗了?不,它只是淘汰了那些本来就该淘汰的

电科技 2025-04-29 10:21:16

AI抢人类饭碗的速度又加快了。

近日,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公开场合的一次讲话在技术圈引发热议。他警告称,AI发展如此之快,可能很快就不再需要人类指导来进化。

这位科技大佬用“递归自我改进”来解释这个现象——现在的AI不仅能自己提出设想,还能用机器人实验室做测试,并根据结果不断升级,完全不需要人类插手。

施密特预测职场将迎来大地震:最快一年内,AI就可能取代大多数程序员岗位,连数学领域的顶尖人才都可能被超越。他特别提到,像ChatGPT这些AI工具虽然没有专门训练过编程,但已经被广泛用于写代码了,“AI的价值其实被严重低估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能源问题。有人曾给AI能耗算了一笔账:ChatGPT每天需要处理约2亿个用户请求,每天耗电超过50万千瓦时。这个数字是个啥概念呢?以美国普通家庭日均用电量29千瓦时计算,相当于一天就消耗了1.7万个美国普通家庭的用电量。照这个趋势,现有电网根本撑不住AI的胃口。

这位科技领袖最后强调:虽然AI发展迅猛,但必须加强监管,特别是开源AI可能威胁国家安全。他打了个比方:“科学家当家做主,AI当助手——这个主次关系不能乱。”毕竟,再聪明的AI也离不开优质数据和人类的管控。

其实不只施密特一位大佬这么说,Y Combinator (Airbnb、Dropbox 和 Stripe 等公司的创业加速器)CEO Garry Tan这位超级投资大佬也发出过类似的言论。

此前,在旧金山举行的年度演示日上,Garry Tan向满屋子的潜在投资者展示了其最新一批早期公司,他表示,本轮融资规模比该加速器历史上任何一轮融资都快,实际收入也由此可见一斑。Garry Tan将这种激增归功于AI领域的突破。

开发人员现在能够自动化重复性工作,并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新代码。他将这种趋势称为“氛围编码(Vibe Coding)”,即AI模型在软件编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构建整个应用程序。

加之上周OpenAI正紧锣密鼓地洽谈要收购Cursor的竞争对手Windsurf公司,让外界对于AI编码的市场前景满怀期待,也似乎回应了施密特提到的,未来我们将不再需要人类开发者了,只有AI就够了。

真的不需要人类开发者了?

随着AI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负担,许多初创公司已经能够以更小的团队规模运营。Garry Tan表示,目前 YC 孵化的创业公司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公司 95% 的代码都是使用人工智能编写的。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这意味着创始人不需要 50 或 100 名工程师,”Tan 说道。“初创公司只需不到 10 人就能达到 1000 万美元的收入。这减少了筹集大量资金的需求,资金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此外,Tan指出,过去低利率环境下“不惜一切代价增长”的创业模式已经改变,如今企业更关注盈利能力。这一趋势在谷歌、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中同样明显——它们纷纷裁员、放缓招聘,转向更务实的经营策略。

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真的不需要人类开发者了?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我们仍然需要人类开发者,只是一些低技能开发者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威胁,而高尖端顶级技术人才仍然“一将难求”。

据《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显示,AI相关岗位人才最为稀缺,供需比不足1.0,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岗位甚至低至0.27,呈现“一人难求”局面。

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但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供需矛盾突出。

前不久,国内科技行业还上演疯狂的“抢人大战”。小鹏汽车表示今年将把AI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要招6000多人,相当于直接把一整个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全包了;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也在全球挖人,以强化其在AI、半导体和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

事实上,并不是不需要工程师了,而是工程师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因为对技术和工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苛。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AI正在以摧城拔寨之势改变着软件开发的方式,但它并非取代开发者,而是成为强大的效率工具。

以GitHub Copilot为例,它能自动补全代码、修复错误,将开发者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创造性任务。AI的作用不是威胁,而是增强开发流程,让工程师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挑战上——比如解决复杂问题、设计创新功能,以及构建真正有影响力的软件。

人类工程师真正的护城河是什么?

虽然AI给工程师们的就业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但Garry Tan看到了机遇。

“现在创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他说道,并指出如今的顶尖工程师无需加入大型科技公司来证明自己。“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们有很多焦虑,但也许那些在 Meta 或谷歌找不到工作的人最终会凭借一个小团队创立一家年收入 1000 万美元甚至 1 亿美元的公司——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Garry Tan表示,当今时代的这些AI初创公司获得商业验证的速度比前几代更快。

那么,在AI时代,人类工程师真正的护城河是什么?

答案是,在编码能力之外,要拥有复合技能并且掌握AI无法替代的技能。

拿复合能力来说,普通AI工程师可能只会写代码,但既懂医疗又懂AI的,就能开发智能诊断系统;既懂金融又懂AI的,能搞量化交易模型。这种“跨界人才”就像会编程的医生,工资翻倍,企业也会抢着要。

哪些工作是AI无法替代的?

AI的优势在于处理标准化、重复性的任务。比如,当开发者需要编写一个常见的排序算法时,AI可以立即提供优化过的代码模板;在调试时,AI能快速定位语法错误并提出修正建议。但真正决定软件质量的创造性工作——比如设计用户交互流程、优化系统架构、理解业务需求等——仍然需要人类开发者的专业判断和创造力。

随着AI技术的普及,开发者的角色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他们不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的代码编写上,而是可以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探索AI技术的创新应用、解决复杂的工程挑战等。

除了会淘汰掉一些本来就应该被淘汰的低技能技术人员外,AI的兴起实际上也创造了不少新的职业机会。

在招聘网站上,电科技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岗位需求出现在机器学习工程、AI模型优化、智能系统设计等领域。那些掌握AI工具应用能力的开发者,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回报。

最后,想以网上流行的一句热梗总结为什么AI无法替代人类开发者:因为出了事,AI可不是临时工,它没办法背锅!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