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4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启幕。包括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政产学研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改革新蓝图,共谋发展新动能。
此次是嘉宾商学创办人、校长吴婷第三年受邀来到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本届论坛的数字科技创新发展主题大会上,吴婷校长发表了以《中国汽车的智能化征途》为题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其在中国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两大历史进程中的观察,并以鸿蒙智行、萝卜快跑、地平线等为例,阐述了变革中的汽车产业未来的三大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以下是吴婷校长演讲内容精编版,Enjoy~
1、变革中的汽车产业大家好,我是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很荣幸第三年受邀来到博鳌企业家论坛,聊聊这一年我的新案例、新观点、新课题。
去年我在博鳌分享了《品牌叙事的力量》,这门课后来也给予了包括华为鸿蒙智行、比亚迪、蔚来汽车、百度等企业和品牌以重要启发。今天身处数字化和新质生产力论坛,我也想聊聊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和变革中的汽车产业的关系。
我个人长期致力于商业案例的研究教学和传播工作,我希望为中国从“改开”到“双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纪录时代商业历史,沉淀和传播好的管理方法、经营哲学、创业故事、产业发展。
所以我创立了嘉宾商学这个平台,做长期的案例教学;我们也拥有400万线上粉丝,常年关注我们对大公司和热点的追踪研究;我因书籍《战法》也被京东图书和中信出版评为“年度作家”;嘉宾商学自己也成为《哈佛商业评论》收录的案例,成为“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的获得者。
当然我们不是纸上谈兵。我个人也是安徽省人大代表和多个城市的发展顾问;为华为、比亚迪、阿里、百度、老乡鸡等企业长期顾问和服务;嘉宾商学更是贴身陪跑了500多个行业头部企业家、也投资孵化了一些企业,平均每季度陪一个校友敲钟,不说桃李满天下,也算是硕果累累了。
2、中国汽车的“电动化”上半场2018年,王传福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这句话很有意思。看看我们今天的创新创业环境,最热的赛道恐怕就是“新能源汽车”和“AI”这两个了。而王传福所描述的下半场“智能化”,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
我们看看那一年的数据:2018年,全国乘用车销量是2371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05万辆,渗透率不到5%。到今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销量120万辆,单月已经超过2018年全年,渗透率也已经超过50%。
短短六年时间,新能源乘用车已经超50%渗透率。说这话的王传福创办的比亚迪,迎来了公司30周年,更迎来了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上半场的进程。这中间发生了洗牌、蜕变、崛起、出海。
景象一,是行业淘汰残酷。
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超过487家,如今2024年,只剩40多家。
随着新能源车生产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强,价格区间也一再下探,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不仅吹响了对传统燃油车的围剿号角,也让越来越多“卷不动”的新势力惨淡出局。生死簿上画叉的名字越来越多,还坐在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场景,曾经出现在美国汽车工业的繁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先后涌现出1900多家汽车制造商,3000多个汽车品牌,但在大萧条中急剧减少,到二战后就变成“三巨头”主导。
景象二,是自主品牌崛起。
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引入外资车企,试图“以市场换技术”,换来本土车企的崛起。但搬产业链不是一蹴而就的,打造自主品牌更是创业维艰,这条道路非常迂回。但“换道赛车”的电动化战略,是开花结果了。今年1-10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60%。
景象三,是汽车大量出海。
202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而这只是一个开端。今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元年,中国汽车产业链正在全球建厂,从汽车出口转向本地生产。
就在几天前,彭博社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中国车企正在击败曾经不可战胜的日本对手”。文中提到,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攻城略地,还在冲击东南亚这种日本车企的传统地盘。如果不是因为加征关税,欧美市场也早都出现类似的景象。我们的学员企业玲珑轮胎、国轩高科,都早已在全球布局。
3、中国汽车的“智能化”下半场上半场,我们电动化了,淘汰赛了、品牌崛起了、整车出海了。
那么,下半场“智能化”的大幕缓缓拉开,又会有怎样的图景和趋势呈现呢?
首先我们看看智能化的定义是什么。
汽车的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控。这四部分互相关联:实现智能驾驶,需要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一体化——单车智能涉及智能驾控,车路云一体化涉及智能网联;而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舱驾一体”,也就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软硬件架构打通。
中国汽车智能化的征途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前景趋势。
趋势一,数字智能时代,行业整合已来。
2022年,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了34.9%,也就是每卖出3辆新乘用车,就有1辆具备L2级智驾。2023年,这个数字达到47.3%;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达到55.7%,超过半数。
如果我们用智能手机和功能机去理解L2级智驾汽车和传统汽车,今年就相当于手机行业的2013年,智能手机销量首次超过功能机。
而目前新能源乘用车新车的L2装车率已经达到66.4%,也就是每卖出3辆就有2辆具备;在中高端车型里,智驾更是标配。
我们已经处在智能驾驶全面取代传统驾驶的前夜。
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比如鸿蒙智行的ADS、特斯拉的FSD,吉利极越用的是百度阿波罗ASD等等,群雄并起,行业混战。
这也很像2013年,市面上几十个手机品牌,华为、联想、小米、魅族、OPPO、vivo、酷派、苹果、三星、LG、HTC……但我们知道,这不会是常态。
有的车企宣传自己是L2.5级智驾,有的车企说是L2.9级智驾,行业内缺少完整、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不会是常态。
有的车企智驾系统覆盖全国,有的车企在少数城市内测,普通消费者分不清这家和那家智驾有什么区别,甚至分不清同一家智驾在不同城市的体验区别,这也不会是常态。
行业整合、集中度提高、统一标准、乃至统一体验,会是必然。但怎么整合,是个问题。
最近我深入在研究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案例,对华为余承东做了一手采访、也带领企业家同学前往赛力斯深度访学。可以说,这是一个史诗级的汽车命运共同体整合成功的商业案例。
在汽车行业里,鸿蒙智行是一个异类。
它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孵化出了四大品牌,其中大哥问界的销量已盘踞新势力榜首、遥遥领先,并且助力赛力斯股价翻了20倍。
华为车BU,和车企有三种合作模式。
第一种是零部件模式,就是做车企的供应商,提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电控这些标准化零部件。
第二种是HI模式,就是Huawei Inside,向车企提供硬件+软件的全栈解决方案,无论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深入合作,持续迭代,比如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
第三种就是以鸿蒙智行,进行最全面深入的合作。鸿蒙智行把自己定义为汽车技术生态联盟,鸿蒙智行的技术包含有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途灵智能驾控平台等等。当然,其实,从产品定义到整车设计,从技术支持到供应链管理赋能,从市场营销到终端销售,华为是全方位介入合作车型的生命周期。
生态是有统一性的,也是消费者可以识别确认的,无论是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还是和江淮合作的尊界,虽然会有不同的产品,但智驾、座舱的基本体验,驾控、三电的基本架构,可以有稳定的预期。
在华为哲学里,这就是他们的战略控制点:拥有标准、控制价值链、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
在汽车智能化的大趋势里,玩家包括整车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华为不造整车,但希望自己成为集成商和供应商里的最终赢家之一。他们选择的路径是——打造生态,这是安卓、苹果iOS、英伟达CUDA都一再验证过的成功路径。
安卓当年也打造了一个“开放手持设备联盟”。谷歌当年也可以说是自己不造手机,只帮手机企业造好机。但谷歌真的不造手机吗?他们和三星、HTC、LG合作生产过Nexus系列、Pixel系列,后者至今还在延续。谷歌手机现在无足轻重,当年却相当于安卓的“样板房”,告诉其他手机企业,这个生态能造出什么样的产品。
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也是这样的“样板房”。
对照手机行业的2013年,今天行业整合已呼啸而来,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慢慢长大”了。行业整合者一定会是大玩家:要么像华为一样有科技大生态、对车商伙伴有话语权;要么像比亚迪一样有量产大规模、对供应链有议价权;要么像大众一样有资本,向中国公司国轩、小鹏、地平线分别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寻找活路。
趋势二,高阶智驾落地,Robotaxi成先锋。
L3级智驾,或者称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是在限定场景下,交由系统完成全部的驾驶操作,人类驾驶员只根据系统请求、进行少量干预。
智驾到L3这一级,对单车智能以外车路云一体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仅是一个技术成熟度的问题,而是涉及大量上路准入、应用试点和落地的政策支持度问题,以及公众的心理接受度问题。
今年以来,国家部委几次发布通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足见政策端正在谨慎地鼓励高阶智驾落地。目前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累计超过1.2亿公里。
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中国,商业化推进最快的,是我们嘉宾商学的学员企业百度,他们旗下的萝卜快跑,目前已经在武汉实现了7×24小时全无人运营,并逐步扩展到广州、深圳、上海、重庆等城市。前几天还拿到了香港地区的先导牌照,开始试运营。
截至今年10月底,萝卜快跑累计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超过800万单,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萝卜快跑在武汉的收费价格已经略高于网约车,预计明年就能在武汉实现全面盈利。
不仅中国在推动Robotaxi商业化,美国也在推动,甚至起步比中国更早,只是进展相对缓慢。
Robotaxi商业模式已经成为高阶智驾落地的先锋。
根据咨询机构沙利文的预测,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有利以及成本降低,Robotaxi将在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预计到2030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用,届时Robotaxi在中国智慧出行的渗透率将超过30%。
而在这股先锋力量的牵引下,届时的技术成熟度、政策支持度、公众接受度,都将推动高阶智能驾驶走向日常,L3级乃至L4级智驾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渗透率也会水涨船高。
特斯拉的智驾系统FSD预计将在明年一季度正式进入中国,特斯拉也在十月推出了Tesla Robotaxi,可以说智能化征途上,我们处处都能看到特斯拉的身影。除了比亚迪,似乎没有哪家国产车企拥有与之掰手腕的实力,更多时候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未来,能不能走出更多单挑特斯拉的企业?我们拭目以待,或者说,非常期待。
趋势三,地缘政治风险,倒逼零部件国产化。
智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可以说既靠着中国厂商的努力奋斗,也不可忽视缘政治、技术卡脖子的倒逼。
国际环境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对车企来说有时是致命的,比如前几年的车载芯片短缺,几乎影响了后来的行业格局。如今国内车企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国产供应商来规避断供风险。
比如智能驾驶的感知系统,主要硬件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2021年以前,激光雷达市场主要由法雷奥等国外厂商占主导地位,而如今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今年上半年,速腾聚创、华为、禾赛、图达通四家国产厂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7%。摄像头模组的国产化率也已经过半,毫米波雷达角雷达的国产化率达到30%,只有前雷达的国产化率较低。
在动力电池行业,更是国产厂商大杀四方。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我们的学员企业国轩高科,都已经成为征战全球、技术领先、产能领先的巨头。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曾被誉为全欧洲的希望,前几天也申请破产保护。用宁德时代曾毓群的话说: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
当然,我们所说的供应链,不仅包括硬件。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很多供应商正在走向软硬结合。
地平线科技,是嘉宾派的校友企业,是国内最大智驾计算方案提供商,前些日子我们刚一起庆祝了余凯的敲钟。目前,地平线和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都有合作,累计出货量超过600万套,今年上半年已经占据中国本土OEM高级辅助驾驶装机量的35.9%。
业内提到地平线,第一反应往往是智驾芯片,但除了芯片和算法之外,还他们提供BPU、算法开发工具、嵌入式中间件、软件开发平台等。通过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连续三年研发费用率超过150%,地平线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已经和27家OEM厂商达成合作,定点车型290款,对抗英伟达也不遑多让。
汽车智能化,极大地拓展了汽车行业的边界,给很多科技企业带来了跨界新机遇。
例如我们校友企业科大讯飞,他们的智能语音方案、车载大模型、“星火情景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经搭载到了奇瑞星途星纪元、蔚来ES8等车型上。
例如我们校友企业360集团,360智脑与哪吒汽车合作,也在探索AI技术在座舱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我们校友企业钉钉,帮助汽车产业链上的大量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线上化、零部件个性化定制等数字化生产改造。
4、挑战与信心虽然整车厂商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但在汽车智能化这个万亿级赛道,大量国产供应商仍然在持续涌入,仍有分一杯羹的机会。
挑战也不容小觑。未来智能汽车要如何出海?当下中国新能源车出海主要是靠电动化、三电技术,而不是靠智能化、智驾技术。国内的技术标准尚不统一,国际更不统一,往往是一个国家一套标准,如同局域网,这是汽车出海将面临的重大难题。
比技术标准的壁垒更危险的是特朗普,在2.0时代,带着MAGA的美梦,他可能会筑起一系列更严苛的贸易壁垒。
但我想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相比于上次贸易摩擦的2018年,中国车企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汽车产业链没那么容易搬走,技术和能力更没那么容易被抄走。比如2019年建成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如今产业链本土化率已经超过95%,今年前三季度的产量占到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以上,是特斯拉解决交付难题的最大功臣。马斯克曾经想在印度复制这种成功,但派团队考察后就放弃了。
其三,贸易壁垒也会倒逼中国车企,补齐短板,在价格之外构建更多竞争力。英特尔CEO帕特·格尔辛格就警告说: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只会刺激中国发展自己的半导体。这在车载芯片、激光雷达等领域已经一再发生。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希望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车企能更进一步,实现换道超车的梦想。谢谢大家!
作者 | 吴婷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