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品川站走着走着,就被一个陌生男人撞了还打了一巴掌。”——前偶像艺人山内铃兰在社交媒体上的这条发文,引发日网震动。但其实,这并不是孤例。

近年来,日本都市车站内“无差别式暴力”事件频发,“擦肩袭击”“碰撞怒骂”“追击打人”等词汇不断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多数受害者只是正常通勤,在人群中依既定路线前行,却因突如其来的接触,被对方借题发挥、动手伤人。
这些暴力并非偶然,而是都市结构与心理压力交织之下的“产物”。

照片:Merkmal
都市密度与人流冲突,正在成为“暴力温床”
东京、新宿、品川等大站,在早晚高峰时段每分钟人流量高达数万人。密集空间压缩了人们的“心理缓冲”,他人的接近被感知为威胁,“被碰一下”就可能触发情绪爆发。
尤其是一些缺乏精神支持、情绪不稳定的通勤者,在高压状态下极易将自身不满投射到陌生人身上。女性、老年人、学生等“弱势个体”往往成为首要攻击目标。更有甚者,施暴者事后还会以“对方不懂礼貌”“妨碍通行”为由自我正当化。

照片:Merkmal
为什么受害者常常选择沉默?
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受害者事后并不会报警。原因在于:加害者易于逃逸,受害者难以准确辨认其外貌;而且在混乱中,很容易质疑“是不是自己有点责任”。
此外,车站虽然属于铁路公司的管辖区域,但车站工作人员并不负责治安管理,常常无力处理突发暴力。这一制度性空白,使“泣不敢言”的沉默受害者不断出现。

照片:Merkmal
要靠“设计”和“机制”,而非“道德感”来防止下一次伤害
专家建议,城市交通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
空间动线优化:在高峰时段实行单向通行,设立导流设施,减少对冲碰撞;
科技赋能监控:通过AI摄像头识别异常行为,提升反应速度;
简化报警机制:设立便捷通报按钮,或推广手机App一键举报功能;
缓解通勤高峰:鼓励企业错峰出勤或远程办公,分散人流压力。
在高密度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车站不仅是通行节点,也是情绪的交叉口。我们不该再依赖“大家自觉”,而应构建起真正可预防、可应对的安全机制。
此刻,也许正在某座城市的车站里,又有人因为“只是正常走路”,成为了下一个受害者。我们不该等它发生,才说“早该防范”。
- END -
来源:日中通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