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王匡面向长三角 2024-09-27 03:30:52

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也是实现国家强盛的根本。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为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特别是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必须在农业领域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活力,引领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特征

农业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升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

1. 新型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传统的农业劳动力正逐步被智能化工具和“机器人”所取代。新型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数字化技能,能够全面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的新需求。

2. 新型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新型劳动资料在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3. 新型劳动对象: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包括土地、种子、农作物等。新型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了水域、草地、沙漠等国土空间,以及细胞工厂、植物工厂等新兴领域,拓展了农事活动的空间和技术边界。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实现了三要素组合的优化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

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要求,我国农业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人才支撑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1. 农业技术力量薄弱:虽然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大型智能装备、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核心装备方面仍有短板。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2. 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以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业为主体,配套设施与政策支持不足,导致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的转型升级。部分产业项目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发展能力。同时,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3. 新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传统人才较多、复合应用型人才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制定完善相关支持性政策。

1.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我们需要面向科技前沿,聚焦动植物育种技术、农业生物药物与生物肥料技术、农业生物质工程、智慧农业技术等,通过技术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应当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倡导发展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模式。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娱乐、休闲养生、电子商业等新兴产业,鼓励探索“认养农业”“云上农庄”“共享农业”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多样化发展。

3. 培育乡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村创新创业等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农业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这不仅标志着农业领域的深刻变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业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以确保新质生产力能够真正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的农业将更加现代化、智能化,乡村将更加繁荣和充满活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0 阅读:0

王匡面向长三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