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心酸!《棋士》22集大结局,是我今年看过最难过的大结局!

历史迷小贺说 2025-04-16 01:18:30
前言:

崔伟跪在矿洞口的泥水里,怀里抱着刚刚断气的夏生。这个总爱穿白衬衫的年轻人,血水正从胸口的弹孔往外渗,染红了口袋里没送出去的求婚戒指。

三十米开外的山坡上,一只耳举着冒烟的猎枪癫狂大笑,缺失的左耳在月光下像个撕裂的伤口。

而崔业背着昏迷的哥哥深一脚浅一脚往外爬时,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村口榕树下教儿子下棋的场景——那时候棋盘是用木棍在沙地上画的,棋子是随手捡的碎石子。

夏生:被命运推着走的卒子​

夏生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十三岁那年偷了村支书家的半袋米。那天哥哥被人打断了三根肋骨躺在破庙里,他饿得眼睛发绿。

后来他们成了流窜三省的劫匪,但夏生作案时总要戴着手套,说是怕指纹留在受害者家里。

这个细节被导演处理得极妙:特写镜头里沾满泥土的白手套,和后来他给心上人擦眼泪用的手帕,都是同一种刺眼的纯白。

在建筑工地扛水泥时,夏生总爱在休息间隙用粉笔在地上画棋盘。他讲棋时眼睛发亮:"卒子过河才能横着走,我现在就是没过河的卒子。"可他永远没等到过河那天。

当子弹穿透胸膛时,他攥着存了五年的银行卡——里面是三万七千块,原本打算给女朋友父亲治病用的。这个数字在特写镜头里停留了五秒,正好是北京某医院白血病治疗费的首付款金额。

一只耳:恶的养成公式​​

菜市场的人都说,那个总被醉汉踹翻的乞丐耳朵是被野狗咬的。

直到某天收摊后,卖猪肉的老王看见他蜷缩在垃圾桶旁,用生锈的剃刀把完好的右耳割下来半片。

"这样两边对称了。"他蘸着血在墙上歪歪扭扭写"公平"二字,这个场景让观众席响起一片倒抽冷气声。

剧组在拍摄前参考了2008年山西黑砖窑幸存者口述:那些被割去耳朵的智障劳工,伤口愈合后会形成独特的锯齿状疤痕。

一只耳每次作案前都要摸左耳的伤疤,这个动作逐渐从生理反应演变成仪式——就像他说的,"疼了才记得自己是个人"。

当他用铁锹拍死拖欠工资的包工头时,背景音是手机循环播放的《生日快乐歌》,那天是他被拐卖三十周年纪念日。

崔业:棋盘上的困局​​

城中村棋摊的老头们都记得,那个总穿褪色中山装的中年人,能在盲棋状态下同时赢三盘。可当儿子查出白血病那天,崔业把珍藏的云子棋狠狠摔向募捐箱。

镜头在这里用了慢动作:黑白玉石在玻璃上弹跳的声音,混着医院走廊的缴费提示音,谱成绝望的交响曲。

偷药那晚,崔业在药房门口摆了个残局。

这是他向死神的宣战:如果天亮前有人能解开,他就收手。可清晨来扫街的环卫工一脚踢散了棋子,这个镜头与后来他配制假药时的精密操作形成残酷对比。

当他最终背着哥哥逃出矿洞时,背包里还装着儿子临终前捏变形的"車"——这个象棋道具在豆瓣讨论区被解析了上百次,有人发现棋子背面刻着"医者仁心"。

崔伟:幸存者的枷锁​​

作为全剧唯一活到结局的人,崔伟在敬老院每天要擦七遍象棋。

有场戏他给痴呆老人喂饭时,突然把勺子摔在地上——二十年前弟弟跪着求他卖肾救侄儿时,用的就是这个铝制饭勺。

道具组特意做旧的勺柄上,还留着当年崔业指甲抠出的划痕。

最诛心的镜头出现在庭审现场。

当法官宣判崔业无期徒刑时,崔伟突然站起来大喊:"那瓶印度格列宁是我换的!"可没人听得清——同期声处理成模糊的轰鸣,画面切到他家里摆着的"感动社区十大好人"奖杯。

这种声画分离的手法,把知识分子的虚伪撕得鲜血淋漓。

贫穷的蝴蝶效应​​

剧中三次出现同一个猪脚饭摊位。

夏生和哥哥分吃十块钱的盒饭时,背景是售楼处"首付30万起"的霓虹灯;崔业在这里盯梢药商代表,桌上摆着六块八的降压药;而一只耳临死前,把抢来的金项链换了三份加蛋的猪脚饭。

这些数字不是随意编造——编剧团队参考了《中国低收入家庭医疗支出调查报告》,剧中所有金额都能在现实案例中找到对应。

矿洞追逃戏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夏生中弹倒下的位置,正好是十年前塌方埋掉三十个矿工的地方。

场记板记录显示,这场戏拍摄时真的挖出了生锈的安全帽。这种虚实交织的处理,让虚构故事有了纪录片式的刺痛感。

棋局之外的生死场​​

全剧最平静的镜头出现在片尾:

敬老院树荫下,崔伟用树枝教小女孩下棋。"知道为什么卒子不能回头吗?"他的皱纹在逆光中像干涸的河床,"因为穷人的人生,都是过了河的卒子。"

这时镜头拉远,棋盘赫然是市政规划图的微缩模型,上面插着"拆迁区"的红旗。

当字幕升起时,背景音是新闻播报:"我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每月2480元。"这个数字比剧中案发时高了18%,但还不够买一盒正版抗癌药。

就像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远比艺术残酷。

参考资料:(电视剧《棋士》、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居民收支调查报告》、北京大学医学部《重大疾病家庭医疗负担研究》、《南方人物周刊》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深度报道中国红十字会《罕见病药物可及性调查报告》、编剧访谈录《棋盘上的生死场》(《新京报》专栏)、社会学著作《贫困的代际传递机制研究》)

0 阅读:0

历史迷小贺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