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曾仕强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提出了一番震撼的言论:美国,这个全球最强大的超级大国,注定会经历从盛到衰的转折。
这番话,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甚至被许多人视为过于悲观的预测。
毕竟,2008年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美国经济,但其全球领导地位似乎并未受到根本动摇。
美国依旧是世界舞台上的霸主,影响力覆盖各个领域,似乎一切都朝着继续强盛的方向发展。

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仓皇撤离,国内的动荡不安愈加明显,许多人不禁回忆起曾仕强的那句警告。
他曾在讲解中提到,美国的金融体系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若失控的贪婪资本如同病变细胞,最终将侵蚀整个机体的健康。
美国未来的走向,是否真如曾仕强所言,已经注定了衰落的宿命?

曾仕强先生虽然拥有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和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的现代教育背景,但其管理思想的独特魅力并非仅仅源于这些西式学科训练。
更为核心的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华古老的智慧宝库,特别是《易经》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经典。

他深入其中,体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运行法则,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组织管理和人际互动的可行方法。
经过潜心研究与实践验证,他提炼出了著名的“三道理论”:“安人之道”,旨在营造让员工安心工作的环境,稳定组织根基;“经权之道”,强调在坚守原则(经)的同时,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权),实现管理的平衡与高效;以及“絜矩之道”,其核心在于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通过理解与共情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这套理论并非纸上谈兵,他在台北一家大型电机厂负责人事工作时,工厂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罢工,劳资双方对立严重,生产停滞长达三个月,情势一度十分棘手。
面对僵局,曾仕强并未选择高压手段或简单的利益安抚,而是决定运用“絜矩之道”。

他放下管理者的身段,耐心倾听工人们的诉求与苦衷,同时也深入了解厂方面临的经营压力与难处。
通过反复沟通与斡旋,他努力站在双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寻找共同点和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他将工人的合理要求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兼顾双方利益的调整方案。

这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处理方式,最终打破了僵局,促使劳资双方达成和解,一场看似难以化解的危机得以平息。
这段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他对人力资源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后来被系统地梳理、提炼并升华,最终汇集成《人力自动化》这部著作。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百家讲坛》向曾仕强先生发出了邀请。
《百家讲坛》作为当时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平台,其受众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渠道难以比拟的。

曾仕强先生登上讲坛,并未采用学究式的枯燥讲解,而是以其特有的、略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将深邃的易理娓娓道来。
他讲解的核心是《易经的奥秘》,其成功之处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对卦爻辞的字面解释,而是着力于挖掘其中蕴含的普适性哲理,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紧密结合。

例如,他将《乾卦》初九的“潜龙勿用”,解释为在时机未成熟或自身实力不足时应当低调隐忍、积蓄力量,契合了职场新人的生存状态;又将上九的“亢龙有悔”,引申为告诫身居高位者或事业达到顶峰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保持谦逊,否则可能盛极而衰、引来悔恨。

这种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生存法则和行为指南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易经》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让这部长期被视为“天书”的经典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反而充满了实用价值。
据当时参与节目制作的编导人员记述,在节目录制期间,曾仕强先生还展现了他作为易学研究者的一面。

在一次化妆候场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三枚硬币,为自己主讲的这个系列节目的收视前景起了一卦。
当看到卦象显示为象征亨通、丰收与光明的“火天大有”时,他显得十分欣慰,并当场解读说这预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即将迎来复兴和发扬光大的好时机。

后来的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并非虚妄之言。
该系列节目一经播出,便迅速抓住了观众,收视率节节攀升,最终创下了当年央视文化类节目的最高收视纪录。
其引发的社会反响远超预期,直接点燃了社会大众学习《易经》、了解国学的热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国学热”。

大约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十年,特别是经历了伊拉克战争爆发(2003年)这一重大国际事件之后,曾仕强先生开始公开阐述他对未来世界格局演变的独特看法,其中尤以关于中美两国国运消长的论断引人注目。

他曾明确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会起来”,而伴随这一趋势的将是“美国危机重重”。
对于两者之间的关联,他给出了一个极具东方哲学色彩的解释:“老天如果要中国起来,它一定要想办法让美国下去。”
这句话背后,是他深信不疑的“天道循环”与“风水轮流转”的理念。

他认为,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人类社会的兴衰、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也存在着某种周期性规律,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致为七百年的世界运势轮转周期。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周期性的地域表现,他还引入了地缘形态的观察。

他以台湾岛和中国大陆为例,认为台湾岛的地理形状是“竖”的,这种形态决定了其经济景气周期相对短促,容易快速起落;而中国大陆的地貌特征是“横”的,广阔的疆域意味着其发展将是一个更为持久、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漫长过程。

在他发表这些看法时,他判断中国的这一轮上升周期甚至“根本还没有开始”,因此不必急于求成。
与对中国前景的乐观判断相对,他认为当时的美国已经显露出由盛转衰的迹象。
他援引历史,指出19世纪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主导世界的时代,但其辉煌最终也归于沉寂;20世纪美国取而代之,成为全球霸主。

他观察到,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如同“一个手打出去,拉在那里抽不回来了”,耗费了巨大的国力,暴露了其力量的局限性。
这种困境在他看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整体运势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表征。

曾仕强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呈现出一定的节奏,他标识了历史上四次具有代表性的兴盛时期:第一次是西周的“周公制礼”,他将其定格在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恰好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共和元年”,标志着礼乐制度的奠基与早期文明秩序的建立;第二次是西汉的“汉武开疆”,定于公元前141年,即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年,此后西汉国力达到鼎盛,版图极大拓展,奠定了中华帝国的基本疆域。

第三次是唐代的“贞观之治”,他选取了公元635年作为代表年份,此时正值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威加四海;第四次则是明初的“洪武复国”,他将其定在公元1340年。

在分析同时代的国际格局,特别是美国的未来走向时,曾仕强先生则常常援引《道德经》中的深刻警示——“强梁者不得其死”。
意指凡是过于刚强、横行霸道、自恃力量而不知收敛者,往往难以获得好的结局,甚至可能自取灭亡。他将这一哲学理念应用于对美国国运的研判。

2010年,正值他在中国大陆讲学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上。
面对听众,他展示了一张华盛顿纪念碑的照片,并以此为据,阐述了他的观点。
他指出,这座高耸入云的方尖碑,在形态和象征意义上属“阳”,代表着显赫、外向、刚强的力量;而环绕纪念碑的圆形道路和布局,则属“阴”,代表着包容、内敛、柔和。
在他看来,这种建筑与环境布局呈现出一种“阴阳失衡”的状态,“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

依照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理论,这种失衡格局恰恰预示着事物发展已臻极致,盛极之后必然伴随着衰落。
当时,美国虽然刚刚经历了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严重金融风暴,经济遭受重创,但其全球领导地位和综合国力在世人眼中依然稳固。
因此,曾仕强先生这番基于东方哲学和风水意象的解读,在当时并未引起普遍的认同,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牵强附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十余年后,当世界目睹了2021年美军从阿富汗仓皇撤退的景象,以及美国国内后面临的种种挑战时,不少人才回想起曾仕强当年的论断。
只可惜在2018年11月11日晚上7点54分,曾仕强先生在台湾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旅程,安详辞世。
参考资料:[1]耿国阶.曾仕强:《中国式管理》[J].公共管理评论,2007(1):18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