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演技就值回票价,恭喜!张译又有一部代表作诞生了

得得电影 2023-11-13 11:41:49

张译最近又要霸屏了。

上个月,由高群书执导,张译主演,压了五年的《刀尖》宣布定档。

而之前,陈思成团队拍摄的《三大队》也定档,再加上正在上映的《无价之宝》,你能在大银幕一连见到张译三次,简直爽到离谱。

就算老公一天见三次也会烦,可张译为什么能用“爽”呢?

他太会演了,我愿意买票光看他表演。

说得就是这部电影——

《无价之宝》

电影《无价之宝》的导演很有意思,名字叫“张大鹏”,是电影学院的院士,妥妥的学院派,但他早期靠拍广告发轫,以剑走偏锋为名。

2019年,那部爆火全网的魔幻广告片《啥是佩奇》就是他的作品。

当广告导演的时候,张大鹏拿过中国广告金狮奖最佳导演、美国FAST COMPANY最具创意人物TOP100、One Show中华创意奖(金铅笔奖)金奖等等奖项。

抽空看了几个作品,说是广告,但很多都是十分钟左右的微电影。

这种类别需要极强的声画表现力将观众瞬间抓住,而张大鹏也凭借丰富的技巧,让十分钟的广告也能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但没成想的是,这种不可遏制的灵感也成为《无价之宝》的桎梏。

《无价之宝》是张大鹏第一部导演长片,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商业考量,电影又双叒是翻拍的。

原版是2020年的韩国电影《担保》,主演是我们熟悉的“德善爸爸”成东日。

故事讲述的是“石振邦”(张译饰)和死党“杨武”(潘斌龙饰)经营了一家破旧的五金店,别人欠了他一万块就失踪了,为了还债,欠债方的妻子远赴海外打工,留下了六岁的女儿“芊芊”短暂交给石振邦照顾。

几天的相处后,石振邦把芊芊交给了妻子的远房叔叔。

虽然债务一笔勾销,但在这段时间内,石振邦和杨武已经和小女孩产生了浓烈的感情,甚至说是亲情。

芊芊走后,石振邦魂不守舍,整天抱着电话发消息,但每一条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后来,石振邦终于按耐不住,一个人去踏上寻女征程。

最后果不其然,叔叔把芊芊卖给了KTV。

而石振邦先是胖揍了叔叔一顿,又开车化身为终结者一脚油门撞碎KTV大门,成功营救出芊芊。

我知道,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个“中年男拯救女儿,对抗全世界”的商业动作片,类似《孤胆特工》、《这个杀手不太冷》这种。

当然起初我也是抱着这种想法,然而救女儿这一幕只有30分钟左右,接着剧情进入第二幕,石振邦和女儿芊芊、死党杨武组成了临时家庭。

他们要对抗的并不是世界,而是生活。

电影后半段,石振邦要帮忙为芊芊上户口、求学,自己也要创业,另一头的杨武也完成了终身大事,三个人就这么一步一拐步入正轨。

整个剧情横跨20年时间,用一种诙谐幽默,但不失烟火气的方式,表现了石振邦被“软化”的过程,和对女儿复杂深刻的爱。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一版翻拍进行了深度本土化处理,基本上除了保留原有剧情核心之外,其余的血肉均为原创,内核也要比《担保》更为高级。

韩国原版的《担保》,其实是一部精准的、经过全方位数据雕琢的韩式“苦哈哈”电影。

电影中有非常多就是要挤出你眼泪的设计。

比如,原版中的主角就是催债员,身份极具标签化,与欠债者形成完全对立关系,剧情中还有很多暴力桥段,通过改变暴力对象来表达人物变化。

而国产版只是一个普通的五金店老板而已。

还有,原版中主角拯救女儿后,撞坏的车辆是自己掏钱,以此沉淀情绪重量。

但《无价之宝》中的张译却是撞完就走,比原版更为潇洒写意。

原版还有长大后的女儿和妈妈见面的桥段,哭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但这一版却大胆进行了平行处理,两个人缘悭一面,从未正式相认。

当然最经典的莫过于,原版主角在结局突发脑梗,消失了,而整部电影也是建立在“女儿找爸爸”的情绪底色上,简直不要太韩剧。

但这一版从未消失过,反倒是因为“作死”上了热气球摔下来,倒有几分冷幽默。

而这一切的区别,便基于对剧本背景的大胆创新上——

东北下岗潮。

《无价之宝》故事在90年代的东北,那时,共和国长子正在经历一场集体缄默的下岗潮,大批工人流离失所,人们这才意识到铁饭碗也能被砸个窟窿。

但东北人有种天生的“爱咋咋地”心气儿,天塌下来还有个儿高的人顶着。

所以,当石振邦问杨武为何下岗时,一向窝囊的杨武宁愿梗着脖子说自己“自愿的”,也不会承认被下岗的事实。

东北的冬天,寂静凛冽,一声鸟叫能传出好几里地,但每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依然熊熊燃烧着。

这种性格在石振邦上体现的更为直接。

电影开场,一场戏就立起了石振邦的形象——

开着车横冲直撞,嘴上喋喋不休,动作雷厉风行,威胁着妻子要离婚。

但镜头一转,婚真离了,可石振邦却像个被踹了一脚的小狗,苦苦求饶,但妻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与原版被标签拴住的角色完全不同,石振邦这个角色更为生活化。

他总是满心怒气,虎啦吧唧,但也掩盖不住他是个怂货的事实,可唯独面对女儿时,作为父亲的他才会燃起转瞬即逝的勇气。

女儿便是石振邦对抗生活的底气,因为了她,石振邦放下了对生活的怒气,学会和敌人做朋友,学会一遍又一遍为女儿求学,学会和生活对话,感受生活的温度。

电影里还有一个桥段我印象深刻。

女儿的亲生母亲回来后,石振邦答应她砸锅卖铁也要帮她治好病,本以为会上演什么苦情催泪桥段,但母亲完成使命后转头便跳楼自杀了。

这种设计不仅杜绝了廉价的催泪桥段,反而因为角色的坚定和悲怆,让情绪来的更为磅礴强烈。

但话还要说回来,《无价之宝》在改编上优点很多,可在声画表现上的问题也很多。

前文说到,本片导演张大鹏是广告出身,擅长创作短时间的内容,但电影132分钟,感觉像是看了好几种不同风格的广告。

电影的观感是十分割裂的。

镜头表现上,一会儿文艺大特写怼人脸,一会儿广角大全景玩构图,一会儿又给整个手持晃晃悠悠。

整体风格上,一会儿现实,一会儿荒诞,一会儿又给你整一段超现实国产版“雨中曲”。

当然我不是说技巧要固定,而是风格要统一。

剪辑的问题更大,总是玩跳切,给人一种非常自恋的感觉,一两次还好,但这种手法贯穿了全片,已经到了滥用的程度,一直想打造预期违背的冷幽默,但表现出来的却像是挠人胳肢窝的刻意。

好的电影能让人的心情此起彼伏,但它更多的是让人心乱如麻,焦躁不安。

很明显,导演想要的太多了,表现欲太强烈了,把电影当成了短视频在拍。

的确,每一段单拎出来都有出彩的地方,可凑在一起又不伦不类,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不成体系。

剧情上,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松散的,没有贯穿始终的情绪递进,或许唯一的剧情线收束也就只有母亲跳楼那一段让人深刻。

女儿小的时候还好,到大了以后剧情直接飞了,拉都拉不住那种。

而最后石振邦的“作死”,更像是剧组赶快杀青的强制盒饭,令人如鲠在喉,这也是《无价之宝》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最后说一下演技,这也是《无价之宝》最宝贵的财富。

2021年,凭借《悬崖之上》张译拿到金鸡奖影帝,而那个时候张译正在拍摄这部电影。

此时,是张译最好的状态。

他可太适合这种怂刚怂刚的小人物了,他庄谐并重的气质,故作强硬实则心里没底的状态,每一个镜头都妙到毫巅。

脸上的戏就不说了,印象当中有一场戏,是石振邦把女儿交给了叔叔,那时石振邦还没有卸下心防,还在强凹着人设。

见女儿上车,他背过身去对着女厕所门口,左脚一岔,甩出一句“谁欺负你告诉我!”

看似潇洒,可实则笨拙的言语早就出卖了他的不舍。

一个背影就有如此冲击力,张译还是强的很啊!

还有值得一夸的,不是潘斌龙,不是郝蕾,而是“叔叔”的扮演者张国强。

印象当中他是军人专业户,和张译还合作过《士兵突击》,但电影中他却饰演了一位唯利是图的丑角。

眼神闪躲、语焉不详,角色与军人背道而驰,但张国强依然手到擒来,尤其是每说完一句话都会不自觉轻哼一声,这个尾音处理非常精彩。

不知道是不是有科学依据,但小时候我见过有不少人说话有这种尾音,而且这类人通常都是难缠之辈,见利忘义。

当然了这肯定是有刻板印象,但如今又看到这个形象,无数童年回忆就涌上心头。

结语

总之,说《无价之宝》是部烂片,我不太同意,但尽善尽美肯定也不至于。

电影肯定是用心拍的,只不过是用力过猛,有些弄巧成拙,可这依然比那些照本宣科的人要好太多。

至少他们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需要自己把握方向,而不是把一部部国外电影翻译给同胞看,圈钱走人。

巧的是,刚刚写完文章《无价之宝》的评分就出来了,6.8分还算在情理之中。

票房差了些,4天只有5000万,过亿是道坎,相信不久后就上线网络平台了。

成绩一般,喜欢看张译表演的可以无脑入,对叙事要求比较高的同学,我建议可以等等。

——全文完。

0 阅读:150

得得电影

简介:只是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