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当全球最大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宣布清仓A股时,国内资本圈曾掀起了一场群嘲。
但资本圈嘲讽的,不是贝莱德的管理能力,而是连这样的资本巨头在A股都赚不到钱,更何况普通的股民呢?

那么,为什么没人质疑贝莱德的实力,难道贝莱德就不能亏损么?
今天我们就用冰冷的数字,说一说贝莱德的“资本权势”为什么很难亏损。
一、算法霸权:贝莱德的"阿拉丁神灯"如何统治华尔街
要理解贝莱德的A股困局,必先解码其称霸全球的底层逻辑——量化金融+政商旋转门的双轮驱动模式。
创始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早在1988年便预见到:"现代金融的复杂性已超越人类认知极限"。为此,他打造了被誉为"华尔街最强大脑"的风险管理系统——阿拉丁。这套由6000台服务器构建的超级AI,每天处理超过200万GB的数据,通过10亿次压力测试模拟市场极端场景。
从美债到原油期货,全球1/10的金融资产,约21.6万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受其操控。如果说如穆迪这样的公司通过评级,控制全球资产的品质,那么贝莱德通过阿拉丁系统,则直接为全球资产定价。
但真正让贝莱德登顶"资本食物链顶端"的,是其精心编织的政商生态网。这些藏在董事会背后的高级幕僚们,构建起了跨大西洋的权力网络。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贝莱德更化身"美联储代言人",同时为财政部、摩根大通、AIG等对立双方提供"双面服务",并揽下3000亿美元救市资金管理权。
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操作,使其在次贷危机中逆势扩张3倍资管规模。
二、帝国暗影:从乌克兰国资并购到全球资本重分配
贝莱德在A股的败退,恰逢其全球战略的激进扩张期。2023年,该集团以"战后重建"名义收购乌克兰电网、农业用地等核心资产,实质完成对主权国家的"资本殖民"。这种"危机套利"模式正是其发家秘诀:
2008年:吞并美林资管,接管美联储救市资金;2012年:抄底欧债危机中的南欧银行股;2020年:通过量化宽松吸纳全球央行超发货币;2025年:收购李嘉诚旗下包括巴拿马运河43个港口。
如今,贝莱德的资产负债表已堪比超级主权基金:其管理的140万亿人民币资产,相当于56个某大债务总和,日均资金吞吐量超2万亿。这种"大到不能倒"的地位,使其成为实质的全球资本分配中枢。
三、量化之王的中国悖论:当MBS之父遭遇"特色流动性"
但讽刺的是,这位“华尔街霸主”,却在A股遭遇了算法模型的集体失灵。其根本矛盾在于:西方量化模型与中国市场特质的结构性错配。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分析:
其一、流动性陷阱
贝莱德的"越跌越买"策略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之上,但A股的"筹码博弈生态"彻底颠覆了传统定价逻辑。
当某只小盘股70%流通盘被外资锁定后,剩余30%的筹码,竟还能源源不断的抛出——这暴露了A股特有的"代持-质押-两融"链条形成的隐性流动性池,这种"表外杠杆"是任何量化模型都难以捕捉的"黑箱变量"。
其二、政策传导时滞
阿拉丁系统对宏观政策的解读依赖历史数据训练,但中国"逆周期调节"常常呈现"非对称出清"特征。例如2023年地产政策从"三道红线"到"金融16条"的急速转向,使贝莱德基于PMI、社融等传统指标构建的ESG(环境、社会、治理)模型完全失效。

其三、本土量化围剿
对于贝莱德更凶险的是,中国私募量化军团已进化出"反收割策略"。某百亿私募创始人透露:"当北向资金连续3日净流入时,我们会启动'围猎算法',通过期指对冲+高频T+0消耗外资弹药。"
这种"主场作战优势",让贝莱德的传统多因子模型沦为了围猎的靶子。
四、结语。
当然,你可以说贝莱德菜,但你不能否则他“资本贵族”的属性。
它掌握着滔天的资本,掌握着全球资产的定价权,他甚至在制造泡沫,刺穿泡沫后,再充当市场的“救世主”。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考验是,在与贝莱德这样的玩家交朋友的时候,能否在开放与防御间找到平衡点,既避免重蹈日本"失去的30年"覆辙,又能融入到金融全球化的牌桌上。
好了先说到这,最后提醒下,内容为汇总编辑,有真有假。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