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恼火的是,邓艾居然只带着两三千兵马,就让刘禅乖乖地把成都给交了出来。
不过,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可能真实的情形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刘禅真的“扶不起”?】
公元前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他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愿,就是让儿子刘禅和丞相诸葛亮一起掌管蜀汉。从那以后,蜀汉迎来了新的时代,年轻的刘禅和像父亲一样的诸葛亮共同治理国家。刘禅当上皇帝后,对老爸生前的交代,那是言听计从。
他觉得这是老爸对自己的信赖和期望,同时也非常看重丞相诸葛亮的能力和资历。在定政策的时候,刘禅大多会直接点头同意诸葛亮提出的点子,因为他觉得诸葛亮比谁都更懂咋管好蜀汉,所以他选择听丞相的。
为了加强蜀汉的内部稳定,刘禅一共颁布了十次大范围的赦免令。他清楚蜀汉现在是内忧外患交加,因此想用宽恕的方法来化解内部的纷争。这十次的赦免,让不少因各种原因被关进监狱的人得以释放,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另外,刘禅还亲自上阵,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好几场叛乱。
刘禅碰到强大的对手国家和那变幻莫测的山地叛乱,一直坚守自己的底线,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法子保卫着蜀汉这块地盘。在他掌权的三十年里,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管理国内大小事务,他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坚持。
【刘禅的乐不思蜀】
诸葛亮去世后,黄皓慢慢把蜀汉的大权抓在了手里,老想着靠拍马屁往上爬。但这情况在董允没了之后有了大变动。陈祗顶上了董允的位置,他跟黄皓穿一条裤子,这样一来,黄皓还是能在朝廷里说了算数。
虽然姜维跟刘禅说过要除掉黄皓,但刘禅没听他的,结果蜀汉的政治就乱套了。说到打仗,蜀汉也挺难的,地方不好,打不过强大的曹魏。后来邓艾带着魏军来打成都,蜀汉真是没辙了,陷入了绝境。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禅拍板了,决定投降,为的是保住蜀汉百姓的小命。之后,刘禅就被带到了洛阳,在那儿过上了挺滋润的日子。人家还给了他个头衔,让他尽情玩乐。不过,司马昭可一直没放松对他的防备,各种试探接踵而至。
在那次宴席上,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刘禅的回答把在场的人都震住了:“这句话听起来挺随便,但其实里头透着刘禅的聪明劲儿。
那时候的情况,刘禅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没法改变什么了,只能选择听话,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命。他也懂,司马昭之所以这么问,就是怕他会对曹魏不利。所以,刘禅的回答既显得他挺想得开,又让司马昭放了心。
【刘禅的三个字保住了自己的命】
后来,司马昭对刘禅没了疑虑,干脆封他为安乐公,让他过上了滋润的日子。但有些人对司马昭的做法不买账,觉得这只是刘禅耍的手段。这时,司马昭亮出了刘禅之前给他的三个字——“寨中山”。
把这三个字反过来读时,反对派的人这才明白刘禅心里真正的盘算。刘禅其实压根儿就不想争那个皇位,他就想躲在山里头,过他的逍遥日子。刘禅一直在低调行事,生怕别人瞧出他有啥别的念头。他清楚得很,只要自己不被盯上,那就没人能找他的麻烦。
所以,他挑了个不起眼、容易被人忘掉的名字,并且依据这个名字来打造他的生活圈。就这样,刘禅巧妙地避开了司马昭和其他对手的耳目,保证了自个儿的安全。尽管他丢掉了皇位和国家,但好歹能安安稳稳地过完下半辈子。
刘禅的事儿告诉咱们,他碰到难处时挺有主意,也挺聪明。他不像有的皇上那样,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宝座,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他呢,宁可啥都不要,也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真是值得咱们学习。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碰到啥难关,只要有脑子和毅力,总能想到办法解决。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得勇敢地面对挑战,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人生。而且,他还提醒我们,就算条件再差,也不能轻易绝望,得咬牙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