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迭代太快!顶级阳谋无解的:合资车要给中国打工了(二)

星辰大海评军事 2024-08-31 21:00:38

中国的汽车工业历经仿制,自主,再引进合资汽车,希望以中国的市场为交换条件换取先进的汽车的设计、生产与制造技术,然而结果非常令人失望,合资汽车中资与外资都赚得盆满钵满,但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却没学到,成为了高级打工仔!

中国汽车工业的突破还是自主独立的国产车厂商,例如比亚迪、吉利与长城等车企,到了新能源车时代还加入了理想以及蔚来与小鹏以及华为等厂商,从整车制造到自动驾驶等全产业链服务,今年6月25日,工信部出了个新规,油耗要再降低18%,2年过渡期,这下一大波合资汽车疯了,因为国产都在转新能源,合资却大都毫无准备!

阳谋无解:当年拿中国当凯子,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

中国汽车工业在1980年代以前规模是很小的,尽管在军事与交通运输业上一直都有国产汽车品牌,但行业规模很小,汽车产量一直在15~25万辆之间徘徊,整体水平是比较低的。真正起飞是在1984年,北汽和AMC合资的北京吉普诞生了,之后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广州标致和神龙等合资汽车相继出现。

产量从1984年的31万多到1980年代末的70万辆,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了第二次起飞,更多的合资车企建立起来了,上海通用、广汽本田、长安福特,中国汽车产量从92年的106万开始飙升,到2000年到了206万。

第三次起飞是在2000年后,中国在2001加入世贸组织,跨国车企纷纷进入中国,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广汽丰田、北京奔驰这些行业巨头纷纷落地中国,汽车产量开始再一次飞跃,2009年突破1000万辆,2013年突破2000万辆,从2009年之后中国就一直保持了全球汽车产销第一的地位,一直未能有他国撼动!

可以说合资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占有重要的比例,特别是轿车领域,在1990年代曾占国内轿车产销90%以上,汽车工业相关的钢材、玻璃、轮胎、工程塑料、油漆等汽车材料也随着汽车产业的扩大而迅速发展,汽车产业带动了钢铁、橡胶、石油、机床、仪器仪表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合资车功不可没。

市场换技术:市场是换走了,但技术没来

改革开放初期定下的合资汽车大背景是市场换技术,用培养出来的国内庞大的汽车市场换取合资车的技术,这个说起来很简单,毕竟有利益可图,人家怎么都得拿出点技术来给咱学学是吧,但是我们天真了,合资车中转到国内的技术,都是差好几代的,比如各位熟悉的桑塔纳(普桑),居然一直造了30多年,要知道普桑是欧洲八十年代的技术;

普桑虽然烂,但德系至少在用料上还算比较良心,安全上还是有点保障的,日系就有点夸张了,皮薄大馅成了日系代名词,不是有个说法么,日系车一流销欧美,二流留自己,三流卖中国,反正只要是合资车再烂也有人买。

合资车企的目的是为了赚快钱,引进的都是国外成熟的车型,并且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只会引入差几代的老车型,然而即使如此,合资车企在核心环节,在品牌、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处处受提防国内的合作伙伴,根本就学不到所谓的核心技术。

更可恨的是合资车的国内车企往往就变成了赚钱的白手套,市场换技术变成了外资赚钱,中资分红,市场送出,技术没有,造了几十年的车,发动机不会造、变速箱技术没有,悬挂都不会调,甚至连高强度车架结构都没学会!中国合资公司只承担了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制造和分销部分,这也导致市场换技术换来的只是价值链很小的一部分。

没有技术往往就是被拿捏、被欺负的,合资车减配,比国外同等级的车型只有外壳有点相似,甚至将国外淘汰的车型引进国内,换个车壳,搞个新名字就拿来当新车卖!很多国人还迷信合资车,非合资车不买!这个迷之操作也是让合资车企认为中国人傻钱多,可劲欺负,从来都不愿意在人傻钱多的国度里下功夫研究技术!

但是转过头来想想也可以理解,在中国的合资厂不过就是外国汽车巨头在全球产业链中一个工厂而已,全球这样的工厂多了去,中国只是在这些工厂中利润率比较高而已,而且还不挑车,卖啥买啥,既然如此,人家怎么可能可能会因为这一个工厂将从研发到技术再到生产全部教给中国人?

所以我们技术没得到,市场却已经拱手让出,合资汽车的目的就是让中国永远处在产业链的外围,核心技术被国外控制!很多网友可能会认为,中国汽车相关的产业链发展了,这不就是价值的一部分吗?说的没错,在核心技术不被掌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价值链中的最底层打转,打最辛苦的工,赚最少的钱,成为欧美国家高端汽车产业链中永远的打工仔!

当然市场换技术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比如高铁就是最成功的案例,当时铁道部指定了两家合作厂商,其他任何形式合作都不被铁道部认可,结果日本新干线、德国ICE(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四家全球高铁技术领先的公司挤破头拿出压箱底技术想要和这两家合作,两桃杀三士的谋略确实是高招,可惜在中国汽车工业上走不通,各自为政,完全统一不起来,这也是造成了我们造了几十年的车,合资车企的国内一方完全就学不到技术,市场却被占领了!

万幸是国内除了合资造车的几家企业以外,在2000年前后还诞生了国产车企,比如比亚迪、长城和吉利等,这些车企一直在为我国的汽车产业努力奋斗,尽管最初造出来的车确实不是很好,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厂家生产的车型完全不输于合资汽车,甚至在某些高端汽车领域已经超过了合资车甚至进口车。

这几个车企中比亚迪是特别需要提一下的,这家车企从成立之初就立志要造电动车,被国内外媒体嘲笑了将近十年,但是现在他们笑不出来了,因为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售量全球排名第一,2023年全球TOP 20的电动车品牌榜中比亚迪以2876748辆排名第一。

比亚迪新能源车的成功,国内新能源车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比如理想、小鹏、极氪与赛力斯等等,中国新能源车发展速度极快,从2010年后到目前,产能已经占全球60%,电池、电控、自动驾驶等都已经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与之相比,传统燃油车在国内销售时节节败退,日系在国内销售连续大跌,韩系几乎退出中国市场,德系中高端车型被理想与问界高端车型冲击,销量也是大跌,中国新能源车崛起,合资车受到冲击最大,因为国内传统车企早就已经布局新能源车,未来国内的油耗标准即使再次提高也没什么大问题。

部分合资车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们混吃等死,要技术没技术,想赚快钱也没提早在新能源界布局,国内电动车技术迭代太快,欧美主导的合资汽车完全跟不上节奏,如果不执行本土化合作,混动化或者新能源化,留给他们的时间真不多了,等着标准提高后被淘汰吧。

阳谋无解:玩不过中国的内卷

有网友表示,这就是中国的阳谋,这是以国力与科技提升后必然发生的结果,之所以会成为阳谋,是因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短视是他们唯一犯下的错,也是最致命的错!

全球新能源产业为什么除了中国外都没发展起来?发了财的都有一个励志故事,而衰落下去的更有一个悲惨故事,各家的衰落方法都不一样,请看种花家简单为各位总结一下:

日本是自己作死的

日本是最早涉足混动车技术的,积累了大量混动技术,准备了各种交叉专利等着收专利费,但没有在纯电上发力,而是转向了氢能汽车,真正的环保零排放,但是日本只截取了最精华的产业链:氢燃料电池部分,运输与储存这种不挣钱的低端产业链准备丢给哪个凯子去研究。

结果各国一看日本怎么玩,大家都不搞氢能轿车了,而中国则在纯电汽车上发力了,并且还另辟蹊径的搞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这下小日本就傻了,氢能走错路子,混动卖不了专利,中国市场快丢了,幸亏日系车在其他国家卖得不错,足够他们吃老本很多年,但是新能源汽车这锅饭应该只能吃点残羹冷炙了。

美国是被工会搞死的

美国其实新能源汽车搞的不错,比如特斯拉,一家就足够美国吹很多多年,但是美国却吹不出来,因为全球产能最大、最赚钱的特斯拉工厂在中国,美国的产能不足中国的1/5,成本却比中国还要高,马斯克做梦都想把特斯拉美国工厂搬到中国来,但这不可能,因为美国政府不可能会同意马斯克这么干!

除了特斯拉外,美国其他比如通用、克莱斯勒等车企都不搞新能源汽车,或者搞起来骗个补,因为美国有非常完整的燃油车产业链,如果转向新能源车,大量工人会因此失业,这点工会就不同意;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制造产业链萎缩,国内成本很高,本来向中国采购还可以搞个组装控制下成本,但去中国化后只能向美国内或者盟友采购,那价格就没法看了,又没有马斯克到处建垂直整合厂的本事,所以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根本就搞不起来。

欧洲是被中国卷死的

欧洲是搞新能源汽车最早的地区之一,大众、宝马、奔驰都是先锋,但欧洲人的德行就是三年研究一个技术,五年推出一个车型,在中国没有掌握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之前,欧洲怎么搞完全没问题,因为美国也是这样,但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早就打通关键技术并建立了非常齐全的产业链了,这下欧洲就没得玩了!

因为中国车企996,产线24小时轮班,一年干出欧洲3年的活,大半年内技术革新好几代,等到欧洲搞出一个技术,中国早就已经迭代好几次了,中国的卷法欧洲人完全不适应,结果就是欧洲的新能源车技术已经全面落后,当欧洲打算在2028年前完成400V平台量产时中国的800V早就开始量产了!

中国这玩法确实有点不讲武德,但中国现况决定了在现阶段,除了用这种方式超车以外没有好办法,因为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全球大国,如果要走向发达国家必须要有一个相当长产业链的产业以满足大量人口就业,而汽车产业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领域,想要从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抢夺这个人家已经经营了100多年的产业,除了比人家更努力以外别无选择!

阳谋就是用你看的见并且看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算计你,你除了看着自己被慢慢吞没以外毫无办法,就像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关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全球多国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关税以保护他们自己的产业。

但这个操作是无效的,因为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早就足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迭代升级,各国试图以关税这种方式限制中国发展,而真相就是只能让中国车企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下不断养蛊,最终会养出一个足以横扫全球的新能源车企与技术,当然现在他们是不甘心的,但那只是时间问题!

0 阅读:803

星辰大海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