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智谋无人能及,尤其是他在西城使用的空城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个故事,会发现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位角色,司马懿,其实也是一个极其聪明且富有策略的人。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在城内只有2500名士兵的情况下,敢于大开城门,甚至在城楼上弹琴。对于司马懿的大军来说,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自寻死路。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轻易地冲入城内,反而选择了撤退。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只有司马懿自己才能解答。
诸葛亮虽然智勇双全,但司马懿当时在魏国的地位并不稳固。如果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将诸葛亮抓住,那么他自己也会失去价值。只有诸葛亮还在,司马懿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他就会成为小皇帝们眼中的威胁,从而陷入危险之中。

司马懿在城下,看着楼上的诸葛亮,他的脑海中快速地分析着情况。他知道诸葛亮是在唱空城计,他知道只要一冲,诸葛亮必定束手就擒。但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退兵。因为他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对他来说,比诸葛亮的死,更为重要。
诸葛亮活着,他就有存在的价值。只有诸葛亮在,他才能有抵挡强敌的理由,他才能保住自己的权位。诸葛亮一旦死去,那他的价值就不存在了,他在曹魏的地位就会动摇,他的生命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威胁。

司马懿看着诸葛亮,他在心中默念:
“诸葛亮,你就在那儿吧,别动。你的存在,是我保护自己的最好理由。”

在临终前,司马懿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到了床前。他看着他们,说出了那句遗言: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三国志》)
这段话揭示了司马懿的真实想法,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冲杀的将军,而是一个极有智谋的人。这段话,是司马懿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自己儿子的嘱托。

在临终之前,司马懿对他的儿子们说,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他知道他是权臣,而且人们都怀疑他有异心。他告诉他们,他的死,可能会让他们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这是司马懿的智慧,也是他的谨慎。他明白,诸葛亮的存在,能够保护他自己,也能够保护他的家族。
在司马懿的生前安排之下,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的职位,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家族,也因此在曹魏政权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最终推翻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权谋和智慧。他懂得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生存,如何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冲杀的将军,他是一个深思熟虑,深谙权术,极有智谋的人。
他知道,他的存在,不仅是曹魏的盾牌,也是他自己和他的家族的保护伞。他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权力,来抵挡外敌,保护自己和他的家族。

因此,当我们看到司马懿这个人物,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冷酷和狡猾,也要看到他的智慧和深思熟虑。他是一个在权力游戏中游刃有余,深知人心,懂得权术的人。他的一生,是一个权臣的一生,也是一个智者的一生。

参考资料:《三国志》
胡乱猜测,毫无根据!
三国演义是头痛的历史
哈哈
胡说八道,空城计本来就不是诸葛亮摆的,[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小编真有才[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