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年世界局势愈发紧张,一个新的担忧,开始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盘旋: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会不会招致一场新的世界大战?
换句话讲,在经历了二战后,这来之不易的70余年和平状态,会不会被打破?
之所以说这份和平“来之不易”,是因为曾经的一战、二战之间,仅仅隔了21年。
相比之下,目前的相对和平状态确实不易。
要想探究“三战”爆发的可能性,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战、二战背后的逻辑。
唯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知晓:三战会不会爆发?如果爆发,会因为什么?
世界大战,为何而战?在史学领域,长期存有这般论断:二战与一战的关联,并非彼此孤立,实则,二战乃是一战的某种“延续”。
如果把这两场战争拿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两场战争的主要参战国存在重合,但无论是动机还是规模,却都不甚相似。
既然如此,那么“延续”之词,又究竟从何而来?要想弄明白这一点,还要谈到一战结束的第二年——1919年6月28日。
这一天,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宣告一战彻底结束的和约签订仪式正在进行,这次签订的和约,便是著名的《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
和约规定,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不仅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还要交出自己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
这份和约,也被当时的德国人视为屈辱。
条约签订完后,在场的一位将军叹道:“这并非和约,只是一份能持续20年的停战协议罢了。”
未曾料想,此语竟不幸言中,自条约签订起的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爆发。
想要究其根本,我们还是要从一战中寻找线索。
1914 年,奥匈帝国悍然强行吞并波黑地区,此举动致使当地塞尔维亚人极度不满。
在奥匈王储斐迪南大公带上家眷,乘车视察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之时,一位塞尔维亚小伙子突然冲出,持枪将其射杀。
随后,奥匈帝国炮制出一份不平等条约,呈至塞尔维亚政府跟前,却被塞尔维亚政府毅然拒绝。
此后,欧洲各国开始纷纷“站队”,很快形成了协约国、同盟国两大阵营,一战的号角也就此吹响。
萨拉热窝事件,被称为一战的“导火索”,而当时的欧洲,则被称之为“蓄势待发的火药桶”。
也就是说,导致一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此次事件,而是当时矛盾重重的欧洲。
在当时的欧洲,德国与英、法、俄之间都存在着重重矛盾。
除此之外,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也存在领土纠纷,这些矛盾总会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则只是一个契机。
人们在讨论一战爆发的根源问题时,通常到这一步便已敲定了结论。
但在这些矛盾的背后,又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因素呢?
世界大战的底层逻辑无论是在一战还是二战中,都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
在一战中,参战国之间重重矛盾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底层矛盾:在国家、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任何社会矛盾的底层原因,无非是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次“改天换地”的工业革命,便是激化这种矛盾的根本所在。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实力愈发强大,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催生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的飞速进步,使得双方对于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显著增加。
要想更多地获取到这些资源,新老势力之间就必有一战。
虽然这次对抗,以新晋资本主义国家的失败而收场,但对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非但没有解决这一根本性矛盾,反而是一种火上浇油的行为。
可以看到,一战战胜国的剥削,不但无法遏制其发展,反而点燃了整个国家复仇的怒火。
尽管承担着一战后的高额赔款,外贸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但在之后的20年间,德国的发展势头依旧十分迅猛。
在二战中,被称为“祸首”的希特勒上台期间,德国更是将庞大的资金投入到了军事领域。穷兵黩武的背后,自然也离不开庞大的资金积累。
不仅如此,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力扩张,也让德国有了更多的盟友,如日本、意大利。在战争中,这些德国盟友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而在二战中,老牌的殖民国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以英、法为代表,几乎都在这场战争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劣势境地。
至于这些老牌强国没落的原因,也还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没有跟上。
在战争中,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一方,几乎必然招致失败。
由此可见,一战的所谓“胜利”,换来的只是区区20年的和平。从世界角度看,生产力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滞,也必然导致各种矛盾的出现。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难以规避的必然结果。这次战争,最终仍以德国的失败而收场,但也随之孕育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萌芽。
“三战”会不会爆发学术界一致认定,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标志体现于原子能的运用,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等范畴。
而这些技术的产生,与二战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在二战中,信息战逐渐成为各国军方关注的重点。1939年,德国研制了一款名为“恩尼格玛”的密码传输机,用来传递军事信息。
“恩尼格玛”的出现,让反法西斯国家一时间头疼不已。次年,英国的艾伦·图灵教授终于造出了另一台名为“甜点”的密码破译机,用以对抗“恩尼格玛”。
恩尼格玛密码机
而这台“甜点”,正是日后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而他设计出的“图灵测试”,也是日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图灵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不仅如此,1945年两颗美国原子弹在日本上空爆炸,更是让人类第一次对原子能的威力有所认知。
从此,各国便开始了对原子能,这一危险又迷人的“禁果”的追逐。
由此可见,二战的结束,并不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休战”,导致一战、二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上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尽管原有的矛盾依旧存在,但在这70余年的和平中,满身疮痍的人类社会,也探索出了一条和平解决的道路。
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有人担心“三战”的爆发。
毕竟在当时,美苏之间的冷战形势紧张,难免让人产生一个错觉:一场“新的矛盾”即将爆发。
人们所担忧的“新的矛盾”,便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
在冷战期间,这种对抗确实剑拔弩张,可两边撸了几十年的袖子,最终还是随着苏联解体放下了。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许多国家都有了毁灭任何国家,甚至半个地球的军事实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
“三战会怎么打,我并不知道,但四战用的武器,一定是石头和木棍。”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承担这种风险,也没有哪个国家想将人类社会推倒重来。
正是因此,即便现在“小打小闹”很多,却无人敢于公然挑起“三战”。
另一方面,一战、二战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逐利,争夺世界话语权。
可在如今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的话语权,也不会再简单归属于“一超”、“两霸”之类的少数国家。
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不会,也不能走回头路。如今的世界,经不起“三战”的摧残,也没有爆发“三战”的必要。
唯有和平,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
参考资料:
[1]邹宇.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24,(01):64-68.
[2]格哈德.希斯菲尔德,孙明丽.从战争到战争:论一战对二战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7,26(01):33-40.DOI:10.13654/j.cnki.naf.2017.01.004.
[3]齐燕.“二战”是如何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J].历史学习,2004,(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