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和朋友遇到一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一天到银行办事的时候,有一个中年女性到银行存钱,我全程在旁边看到了工作人员的“表演”。这个女性是想存5万元的定期,于是就询问工作人员有没有利息高一点的定期,3年5年或者10年都可以。这位工作人员一听,就立即给这位中年女性拿来了一张表,让这位女同志在下面签个字就行了。我抬眼一看,就发现了问题,这个表根本都不是定期存款的时刻表,而是某些理财产品,我相信大家都懂得。于是我就善意的提醒了一下这位女同志,我让他认真看一看内容,别着急签字。这位女同志很显然明白了我的提醒,当然那位工作人员也听到了,不仅白了我一眼,还让我退到后面,跟那位女同志保持距离。

很显然,这位女同志看了内容之后,就不太高兴了。她对工作人员说,我是要存定期的,不是购买理财产品,你让我填这个表是什么意思?我本以为那个工作人员被别人识破了之后会很尴尬,谁知道他不仅不尴尬,反而是一套一套的。说什么这个跟定期一样的,也是分几年期,而且这个利息要比传统的定期高多了,每年至少比传统的定期收益高出一倍。然后又说,现在社会已经不是以前那样了,所以大家心里的定期也并不是传统的定期那样的,现在都流行这种存钱,收益高,而且非常灵活等等。我在后面听着直想笑,但是又不好多管闲事了,反正我已经提醒过了,只能看这位女同志自己的判断力了。果不其然,一会在那位工作人员的忽悠之下,这位大姐被工作人员忽悠到了“VIP客户室”去了。结果反正我不清楚,但是我觉得那位大姐肯定玩不过那些资深的工作人员的。

等到了我朋友办事的时候,我直接跟工作人员说了一句,给我朋友存5万元3年的定期,别给我推销什么理财产品。有了前面的事情,这位工作人员很显然是明白我们不好忽悠,于是就顺利地给我朋友办了一个3年的定期。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现在到银行存个钱都需要斗智斗勇?都需要具备专业的金融管理知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办?他们那么善良,怎么可能玩得过这些长年同各种人打交道,并且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工作人员呢?可以说,如果银行都靠这种“欺骗”的方式来提供一些金融服务,我相信这样的经营理念肯定不会太长远。而这样的事情一旦多了,不仅会损害到很多老百姓的利益,也会进一步损害全体银行的声誉。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其实近些年以来,围绕着金融服务领域的乱象层出不穷,不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给很多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比如有的老人明明在银行存钱,到期想要取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些理财产品,别说是现在取不出来,就是再过几十年,有的甚至到你死的时候都取不出来。有的人是把钱存到银行之后不翼而飞,最后查出来是内部的工作人员通过某些手段私自挪用了。客户发现之后,反映到银行,而银行的态度居然是“个人行为,与银行无关”。我的天,这种让人炸裂的理由都能够说出来,银行的信誉在哪里?客户之所以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不正是金融机构赋予了银行相应的信誉么?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今后谁还敢把钱存在银行?虽然这样的现象极少,但是对整体银行信誉的影响却是极坏了。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对利润需求的不满足,很多银行也都衍生了相应的理财产品。有的是各种基金,有的是各种保险,小额贷款、信用消费以及各种债券等等。说实话,如果这些业务都能够按照正规的合理合法的途径来运营,我想自然没有人会反对,还会赞扬有加,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就拿保险行业来说,这个行业本身是一个利国利民的行业,也是给一些人,一些企业或者一些群体提供风险保障的行业,然而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之下,很多保险业硬是被搞成了充满欺诈和欺骗的行业。我之前举过很多例子,不少人在没有买保险之前,那是被一些业务员忽悠的晕头转向,似乎自己的所有都有了保障。但是买了之后,没有遇到事情还好,一旦遇到了事情才发现,不仅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式保障自己的权益,甚至在很多时候不仅白花钱,还会惹一肚子气。

最为典型的就是很多的保险公司不愿意给消防员、新能源车以及其他一些高危的行业提供保险。我们从这种思维中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体会到,如果没有80%以上的可能性会盈利,这些行业是坚持不肯提供服务的。那么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一些保险公司极力向大家推销保险的时候,那就肯定是没有风险的,说白了也就是想空手套白狼,难道不是么?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健康保险愿意卖给一些体弱多病的人么?肯定不会。为什么一些经常出险的车辆保险费会上浮,而一些从不出事故的车辆保险费会下降,其实这就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所以说,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的金融服务行业,以及金融服务衍生的服务行业都依靠欺骗或者说是欺诈的手段来获得市场,那将是一种悲哀。不仅不利于健康市场的运行,也违背了这些行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