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无尽诱惑,如何摆脱科技操控?通过深度工作与慢生活,作者分享个人经验,助你重拾专注与内心平静。
Johann Hari 在《被偷走的专注力》里提到,研究者能轻松操控老鼠和鸽子,只要在它们做对事时喂点食物,很快它们就会不停重复那动作。这让我忍不住想,如今Instagram这样的应用用点赞、心形和浏览量“喂”我们时,大科技公司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有多深?它们是不是就像那些研究者,用多巴胺牵着我们走,想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最近我开始为自己工作,调整生活节奏,也让我更关注如何对抗这种“瘾”,摆脱外界影响,找到一种更慢、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艺术家的秘密
Johann Hari 还提到,有些人不随这股多巴胺的潮流走,比如艺术家和画家。他们不会画完一幅画就急着分享或卖掉换取奖励,而是接着画下一幅。对他们来说,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回报,而不是外界的点赞或金钱。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采访了几百位艺术家后发现,他们都提到一种“心流状态”。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简直像魔法,他们只想待在那里。
这点我深有体会。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最满足的时刻就是进入心流状态,就像现在敲下这些字时,词语从指尖自然流淌。我只是轻轻引导它们,而不是刻意挑选。这种状态,还有写完后文章呈现的样子,真的妙不可言。
环境的力量
最近自己当老板后,我重新发现环境对专注力的影响。没有上司盯着,我得自己找办法保持高效。在家时,干扰太多,我很难集中。去图书馆通常能让我产出最好的东西,那里安静又专注。可图书馆不是随时都方便,有时关门,有时太远。我还找到一个妙招:在咖啡馆写作,每隔1.5到2.5小时换一家。这个时间段对我来说刚刚好,既能激发创意,又不会分心。有趣的是,CGP Grey 在他的播客 Redundant Office 里也说过类似的话,看来这招不止我一个人觉得管用。
音乐也很关键,尤其是没有歌词的循环播放的曲子,或者专门的专注音乐,能让我更久地保持心流。这就像给大脑发信号:“现在是干活时间。”我还特意用了不同的浏览器,比如Zen浏览器专用于工作,Brave留给日常浏览。Zen没有插件、密码管理器和历史记录,想分心都难;而Brave啥都有,一个标签就能让我跑偏。这些小障碍真能帮我挡住诱惑。
写东西时,我的所有文件都存在Obsidian的离线库里。不用联网、不用登录,打开就能写,头脑风暴也随时开始,进入心流就这么简单。我还用Markdown文件和Vim快捷键,文本轻便易改,整章重排都毫无压力。Vim用熟了就像肌肉记忆,写作速度快得跟得上我的想法。
“第二大脑”的妙用
我的“第二大脑”——Obsidian里的离线笔记——让我能串联思路,看看笔记间的关系图,挖掘与当前主题相关的灵感。比如十年前写的一本书笔记,当时没多想的东西,现在结合新知识再看,可能就点燃一个新想法。这种连接太有意思了。
休息的重要性
说到保持心流,有个常被忽略的要素:休息。短到喝口水、走两步,长到彻底放空度假,都很重要。我发现1.5到2.5小时是个甜蜜点,但真正的休息是离开工作、不想任何相关事的假期。脑子放空后,反而会有新灵感。睡眠也是关键,睡得好第二天效率高、心态稳。Matthew Walker 在《我们为何睡眠》中讲得头头是道,7-8小时后的REM睡眠能清洗大脑,准备迎接新一天。
我现在正在度假写这篇文章,前几天啥也没写,就是享受自然和家人时光。脑子放松下来,想法和词语简直自己冒出来。离线休息时,潜意识好像在默默整理一切。
休息不止一种
想解锁心流,不同的休息方式都能帮忙:身体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放空,创意的暂停,甚至情感、社交、感官上的休息也不可少。说到底,休息不是工作的反面,而是它的助力。
小型退休的尝试
还有一种休息方式我很喜欢,叫“小型退休”,我在《无径之路》里聊过不少。早年我试过几次这种短期休整,对我的人生影响挺大,塑造了今天的我。
慢下来,活得更深
慢生活也是个宝藏概念。Cal Newport 在《慢生产力》里提到,少做点事,按自然节奏来,追求高质量。把这套路子用在生活里,就能活得更深、更充实。关键是平衡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
关掉手机,不用老惦记有没有消息、点赞,脑子就会开始“乱逛”。灵感冒出来,值得琢磨的想法也多了。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平时忙得团团转,没时间思考,没清晰的原则,脑子没法立刻切换到专注模式。可多练练,像冥想或瑜伽那样,绝对值得。
数字极简主义
Cal Newport 的另一本书《数字极简主义》也超赞,讲的是减少数字媒介、社交媒体和干扰。我试了试,效果真不错。基础还是得打好:吃好睡好,手机调到勿扰模式,最好放远点。
浅幸福 vs 深幸福
这些都能归结为我说的“浅幸福”和“深幸福”。买个新东西、吃顿快餐、刷个视频,爽是爽,可转眼就忘。写篇文章、学个难东西,比如编程或Vim操作,刚开始费劲,但回报是长久的满足。沉浸在心流里,慢慢精进一件事,那种深层的幸福感,才是生活的真谛吧。
本文译自 ssp.sh,由sein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