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20万俄国人涌入中国,男人开小卖部,女人当舞女

沧海梦想家吖 2025-04-18 18:32:03

说到“白俄”,其实就是说1917年俄国那场“十月革命”之后,有一大批俄罗斯人因为不接受新政府,就跑到世界各地去了。这批人里头,贵族、军官、地主、大老板、有文化的人、还有做买卖的特别多,他们总共加起来,大概在90万到200万人之间。

最早一批逃到中国的白俄罗斯流亡者,是博罗金带的第一团和莫尔恰诺夫领的第三团,里头还混着不少穷困的老百姓,他们带着一家老小,一路逃到咱们中国的珲春,加起来大概七千来人。后来,又有好多白俄罗斯人陆陆续续跟着来,他们到处跑,最后到了哈尔滨还有东北好多地方,人数加起来有二十几万呢,其中上海和天津是他们常去的地方。

流亡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大部分白俄人穷得叮当响。有些当兵的为了活下去,瞅准了北洋军阀和国民革命军开打的机会,铤而走险,去当雇佣兵,加入军队打仗,这才慢慢站稳了脚跟。这里面最出名的,要数奉系军阀张宗昌手下的那支白俄部队。等日本人把天津占了,有的白俄还当了他们的走狗。那时候,天津有个极东学院,专门训练白俄军官,说是为了打回老家,恢复沙俄的江山。这学院的校长是个俄国人,副校长和顾问则是日本人,每周还得上12个小时的军事课。

白俄罗斯人没来到中国前,天津这儿已经有挺多俄罗斯人的身影了。1960年,天津港口开放后,没多久,俄罗斯的商贩们就涌进了天津,开始在这儿倒腾茶叶、皮毛、还有一些珍稀药材,做起了进出口的生意。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大多都选择在老城区的宫北大街、河北十字街那块儿安顿下来。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来,硬是在天津搞了个俄租界,还分成西区和东区两块。西区呢,就在现在的河北区那块儿,东区呢,跑到河东区去了。这俄租界面积可不小,就差英租界那么点儿。因为它靠着海河码头和火车站,慢慢地就变成了存东西和搞工业的地方。像什么英商的亚细亚、美商的美孚、德士古这些大油公司,都跑来这儿建了大油罐子。还有英美烟草公司,也在海河边盖了厂子。而那些在天津做生意的俄国佬,比如华俄道胜银行的,大多都在英租界里混。说白了,那时候英租界就像是现在的商贸中心,俄租界呢,就像是工业区。

俄国十月革命结束后,天津那边的俄租界还是由俄国的临时政府,就是那些白俄领事在管。到了1924年8月6日,苏联政府做了个决定,把天津的俄租界还给了北洋政府,这块地方后来就变成了天津特别行政区的第三区。

到了30年代,天津那里住了好多白俄人,大概六七千呢,一小撮人住在以前的俄租界,但大部分都挤在英租界的小白楼。这些白俄里头的有钱人,就算逃难到这儿,也能混得风生水起,开什么化工厂、皮革厂、修车铺、奶牛场。那些有文化的人,在外国公司找个工作也挺容易。还有些人,靠自己本事吃饭,有的当大夫、教书先生、工程师、律师、搞音乐的、跳舞的,或者是干手艺活的,比如鞋匠、园丁、店员、理发师。不过啊,也有不少白俄不走正道,尽干些坑人骗钱的坏事。

那会儿,小白楼附近开了好多白俄人的小店,啥都有,像杂货铺、衣裳店、小咖啡馆、烘焙屋、理发店、美容铺子,还有住的地方、吃饭的地儿、喝酒的酒吧,更有那种前面卖货后面加工的作坊,专门做俄式香肠和伏特加。这一片儿,大伙儿都管它叫“小俄国”,白俄的面包、点心、香肠、还有那俄式烈酒,卖得特别好。

白俄罗斯的女性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会在小白楼开设舞蹈、音乐和钢琴课程,这些课程特别受中国人的喜爱。长得好看的,能嫁给外国人,当然也包括富裕的中国人。还有一些俄国少女,不幸被人口贩子拐卖到天津,最后在小白楼、南昌路那边成了交际场上的女子,或是暗地里做些不正当的营生。现在洛阳道旁边有个叫“蓝扇子”的歌舞厅,那里经常有白俄罗斯女子表演热辣的舞蹈。

俄罗斯人在天津盖了四座东正教教堂,他们都是东正教的信徒。到了节日的时候,就会举办很热闹的庆祝活动。教堂里头,除了神像,还会挂上沙皇的画像和俄国的三色旗,另外还准备了好多好吃的,让那些白俄罗斯人尽情享用。

天津人把那些穷困潦倒的白俄罗斯人叫做“苦哈哈的老俄”。那会儿,有这么一句儿歌:“我本来是大老俄家的人,可我家那片土地太糟糕,没办法,只好出来卖肥皂,卖面包,还磨剪刀,锵菜刀。”1945年5月,二战终于打完了,到了8月,日本也投降了。这时候,天津的那些白俄罗斯人就陆陆续续离开了中国,大部分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这些地儿,还有些人回了苏联,入了苏联国籍。打那以后,白俄罗斯人在天津小白楼聚居的日子就算是到头了。

0 阅读:7

沧海梦想家吖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