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笔下的善,恰似澄澈的溪流,无声润泽万物,从不计较得失,不与万物争高低。可现实却如同一面冷峻的镜子,映照出善良背后不为人知的伤痛。善良,常常在照亮他人的同时,灼伤自己,如同荆棘丛中绽放的花朵,美丽却伤痕累累。
善良之人,往往怀着一颗纯粹之心,毫无保留地付出。他们就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看到饥饿的孩子,心底的善良瞬间被点燃,毫不犹豫地偷了一块面包,只为驱散孩子们眼中的饥饿阴霾,却因此深陷囹圄,承受多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的他,历经苦难却初心未改,一次次不顾自身安危,将善良的援手伸向那些身处困境之人。哪怕被误解、被追捕,他也未曾有过一丝动摇,始终坚守善良。在那个冷漠如冰窖的世界里,他的善良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撕开黑暗的幕布,带来丝丝温暖。可每一次的燃烧,都在无情地消耗着自己的精力与安宁。
善良之所以常伤害自己,是因为它与世俗的功利观念背道而驰。在追名逐利成为主旋律的世界里,善良显得格格不入。人们习惯了在利益的天平上权衡得失,而善良之人却常常不计回报地付出。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然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理想。农夫与蛇的故事众人皆知,农夫出于本能的善良,救下冻僵的蛇,却反被蛇咬,冰冷的毒液瞬间侵蚀他的生命。这则古老的故事,就像一记警钟,时刻警示着我们,善良有时会遭遇恩将仇报。在复杂如迷宫的人际关系中,善良之人毫无防备地交出真心,却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沦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在帮助他人时,常常将自己的需求置于最后,倾尽全力,透支精力与资源,直至自己疲惫不堪,却还在为他人的幸福默默坚守。
但即便善良常常带来伤害,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摒弃它。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同样,在知晓善良可能带来伤痛后,依然坚守善良,这是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恰似一叶孤舟在狂风巨浪中飘摇。可他无论身处何地,都心系百姓。在杭州,他眼见西湖淤塞,湖水干涸,便毅然挺身而出,疏浚西湖,筑堤造福后人;在惠州,他看到百姓劳作艰辛,便不遗余力地推广先进农具。他的善良并未因屡遭贬谪而磨灭,反而在困境中愈发闪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善良的力量,即便自己的命运多舛,也从未停止对世间的善意。
善良,虽常伤害自己,但它似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冰冷的心灵。我们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怀揣着善良前行,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让善良得以延续,让这世间多一份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