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汝明:抓住毛主席胃的男人,独创“毛氏红烧肉”,誉满天下

玖歌看历史 2024-11-09 04:01:10

程汝明:抓住毛主席胃的男人,独创"毛氏红烧肉",誉满天下

在中国烹饪史上,有一道独特的红烧肉,它不用一滴酱油,却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这道菜的创始人是一位来自山东的厨师程汝明,他用22年时光,潜心钻研出了一种特殊的烹饪方法,不仅让这道红烧肉成为了毛主席的最爱,更让它名扬四海。从一个普通的火车厨师到中南海御厨,程汝明是如何做到的?他又是如何解开毛主席不吃酱油的秘密?而这道誉满天下的"毛氏红烧肉"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一、程汝明的厨师之路

1928年,在山东莱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程汝明出生了。作为家中的长子,程汝明从小就承担着照顾弟妹的责任。十二岁那年,家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为了生计,程汝明不得不跟随邻村的老乡前往天津谋生。

在天津卫,程汝明初到时只能在小饭馆里打杂。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帮厨房烧火,收拾餐具,扫地拖地。虽然工作辛苦,但程汝明从不抱怨,反而利用工作间隙仔细观察厨师们的烹饪技艺。

1943年,15岁的程汝明凭借勤奋好学的态度,获得了在天津法租界一家西餐馆工作的机会。这家西餐馆的主厨是一位来自法国的老师傅,看中了程汝明的认真态度,便开始手把手教他西餐烹饪技巧。

在西餐馆工作的五年里,程汝明学会了制作面包、蛋糕等西式点心,掌握了牛排、沙拉等西餐菜品的烹饪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了解到中西餐烹饪理念的差异,这为他日后创新菜品打下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程汝明响应号召,参加了铁路系统的工作。凭借精湛的厨艺,他很快成为了京沪铁路线上的列车厨师长。在火车上工作期间,程汝明创新了多种适合在列车上制作的快捷菜品,解决了行进中烹饪不便的难题。

1952年,程汝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在一次全国铁路职工技能比武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劳动模范。正是这次比赛,让他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并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1954年春天,铁路系统组织了一次重要的调动,程汝明被调入了毛主席专列的厨师团队。这个任命对程汝明来说既是荣誉,也是挑战。起初,他只是负责帮助主厨李锡吾准备食材和打下手。但他的勤奋好学和过硬的厨艺很快得到了认可。

在专列上,程汝明发现毛主席特别喜欢吃面食。正好他在天津学习西餐时,也专门研究过面点制作。于是,他开始尝试将西式面点的技法融入中式面食的制作中,研发出了多种新式面点。这些创新的面点获得了毛主席的赞赏,为他后来成为毛主席的专职厨师奠定了基础。

二、成为毛主席的专职厨师

1954年冬天,程汝明正式成为毛主席的专职厨师。初到丰泽园时,他发现毛主席的饮食习惯与一般人大不相同。每天的三餐都要准时,饭菜要求清淡可口,最重要的是绝不用酱油。

起初,程汝明对毛主席不吃酱油这一习惯感到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老同事那里了解到,这与毛主席年少时的经历有关。在韶山老家时,毛主席曾看到酱油缸中的发酵现象,从此对酱油产生了抗拒。这个发现让程汝明开始思考如何在不用酱油的情况下,保持菜品的色香味俱全。

为了适应毛主席的口味,程汝明开始细心观察每一餐饭后的剩菜。他发现毛主席特别偏爱辣味,尤其是湖南风味的辣椒炒肉。于是,他开始研究湘菜的烹饪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

1955年春节前夕,程汝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毛主席准备一桌年夜饭。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他特意准备了豆豉腊肉、辣椒炒肉、盐水鸡等几道菜,其中最受期待的就是他改良后的红烧肉。

这道红烧肉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先用白糖熬制成糖色,再配以适量的盐和香料,完全摒弃了传统工艺中的酱油。肉块选用五花肉,要求肥瘦均匀,每块大小一致。烹制时火候的把控尤为重要,要用文火慢炖,使肉质既软烂又不失韧性。

这顿年夜饭获得了毛主席的赞赏。从此,程汝明更加细心地钻研厨艺。他发现豆豉是一个很好的调味替代品,于是开发了豆豉苦瓜、豆豉蒸鱼等新菜品。这些菜既保持了湘菜的特色,又避免了使用酱油。

在日常工作中,程汝明还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每天都要提前写好菜单上报。这不仅是工作需要,也帮助他更好地规划每餐的营养搭配。每顿饭后,这些菜单都会被及时销毁,这是当时特殊年代的安全要求。

李锡吾是程汝明的重要搭档。两人配合默契,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接待工作中,常常能够临时应变,解决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有一次外宾来访,临时要求准备不辣的湘菜,程汝明就和李锡吾一起改良了几道传统湘菜的做法,既保持了原有风味,又适应了外宾的口味。

为了确保饭菜的新鲜和卫生,程汝明坚持亲自采购食材。每天凌晨四点,他就要到市场挑选当天最新鲜的肉类和蔬菜。他还特别注意食材的储存和保鲜,在厨房里设计了专门的储藏区,确保各类食材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三、独创烹饪技艺的突破

1956年,程汝明在多次尝试后,终于将"毛氏红烧肉"的工艺完全确定下来。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三步走"的烹饪方法:第一步是选料,必须选用上等的五花肉,肥瘦比例要求为4:6;第二步是切块,每块大小统一,约为3.5厘米见方;第三步是火候控制,先用大火将肉块煸至金黄,再改用小火慢炖两个小时。

在调味方面,程汝明创造性地使用了白糖和香料的独特配比。他发现白糖不仅能够起到上色的作用,还能中和肉类的腻味。在香料的选择上,他采用了八角、桂皮、草果等传统香料,但比例经过特别调配,既能突出香味,又不会喧宾夺主。

1957年春天,程汝明开始系统地改良湘菜。他注意到湘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口味过重,不利于健康。于是,他开始在保持湘菜特色的基础上,减少油盐用量,增加蒸煮等烹饪方法的运用。例如,他改良了传统的剁椒鱼头,采用先蒸后烤的方法,既保持了鱼肉的鲜美,又减少了油腻感。

在中西烹饪技法的融合上,程汝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将西餐的精确控温理念引入中餐烹饪,特别是在炖煮菜品时,根据不同食材的特性,精确控制火候和时间。同时,他还借鉴了西餐的装盘技巧,将传统湘菜的摆盘方式进行了创新。

1958年,程汝明研制出了一种特制调味料。这种调味料以豆豉为基础,添加了多种香辛料,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它不仅可以代替酱油的作用,还能增添菜品的层次感。这种调味料的配方一直被严格保密,只在重要场合使用。

在保温方面,程汝明也有独到之处。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保温容器,外层使用保温材料,内层采用特制的瓷器。这种容器不仅能够保持食物的温度,还能避免串味。为了确保每道菜都能保持最佳品温,他还根据不同菜品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送餐时间表。

1959年,程汝明开始尝试研究食材的营养搭配。他注意到不同季节应该食用不同的食材,于是开始按照节气变化调整菜品。春季多用新鲜蔬菜,夏季注重清淡爽口,秋季增加温补食材,冬季则以温热食材为主。这种做法不仅符合中医养生理念,也使得菜品更加符合生理需求。

在创新过程中,程汝明特别注重厨房卫生。他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从食材采购到最后的餐具消毒,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他还根据不同食材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储存区域,确保各类食材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程汝明对烹饪工具也进行了改进。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炒锅,锅底较厚,边缘较薄,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火候。同时,他还改良了传统的蒸笼,在保持竹制材质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温层,使得蒸制食物时能够保持更均匀的温度。

四、"毛氏红烧肉"誉满天下

1960年,程汝明的"毛氏红烧肉"开始在重要外事活动中亮相。当年4月,越南胡志明主席访华期间,这道菜作为宴会的主菜之一,获得了各国使节的高度赞赏。胡志明主席特别询问了这道菜的烹饪方法,并表示这是他在中国吃过的最好的红烧肉。

同年10月,"毛氏红烧肉"再次在中朝建交十周年纪念宴会上登场。朝鲜代表团成员对这道不用酱油却色泽诱人的红烧肉赞不绝口,还专门请求厨师介绍制作方法。程汝明在保持核心工艺保密的前提下,向朝鲜厨师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烹饪技巧。

1962年春节,中南海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厨艺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厨师齐聚一堂,交流厨艺心得。程汝明展示了"毛氏红烧肉"的制作过程,引起了与会厨师的极大兴趣。这次交流会后,这道菜的名声开始在专业厨师圈子里传开。

1963年,程汝明应邀参加了北京饭店的厨师培训工作。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他向年轻厨师们传授了自己多年积累的烹饪经验。虽然"毛氏红烧肉"的核心配方仍然保密,但他对火候控制、食材选择等基本功的讲解,对提高整个行业的烹饪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4年夏天,埃及总统纳赛尔访华期间,程汝明特别准备了一桌融合中东口味的宴席。其中,经过改良的"毛氏红烧肉"使用了一些中东香料,既保持了原有特色,又迎合了外宾的口味习惯。这次创新获得了纳赛尔的称赞,他表示这道菜完美地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1965年,北京饭店在举办国际美食节时,特别邀请程汝明担任顾问。他指导厨师团队改良了多道传统菜品,其中包括一道简化版的红烧肉。这道菜虽然不及"毛氏红烧肉"的精致,但也获得了国际美食家们的好评。

1966年初,程汝明编写了一本内部烹饪教材。在这本教材中,他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对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理解和创新。虽然没有公开"毛氏红烧肉"的完整配方,但书中详细介绍了红烧类菜品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后来的厨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967年,程汝明培养的一批年轻厨师开始在各地重要宾馆任职。这些厨师虽然没有掌握"毛氏红烧肉"的独家配方,但都继承了程汝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创新改良菜品,为中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68年,程汝明整理了一套完整的厨房管理制度,包括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流程。这套制度被推广到多家国宾馆,成为了专业厨房管理的重要参考。其中,对于红烧类菜品的制作规范,更是被誉为行业标杆。

五、传承厨艺薪火相传

1969年初,程汝明开始系统地培养年轻一代的厨师。他选择了五位年轻厨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些厨师都具备扎实的烹饪基本功。培训过程中,程汝明首先强调食材选择的重要性。他带领学员们每天凌晨四点就去菜市场,教导他们如何辨别食材的新鲜程度,如何根据季节选择最佳的食材。

1970年春节前夕,程汝明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厨艺考核。五位学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桌八道菜的宴席,其中必须包含红烧肉。考核中,程汝明特别注重对火候的掌控、调味的精准度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这次考核最终只有两位学员达到了要求,显示出了程汝明对厨艺传承的严格标准。

1971年,程汝明开始向学员们传授一些独特的烹饪技巧。比如,他发明的"三温控制法":第一温度用于定型,第二温度用于入味,第三温度用于收汁。这种方法在烹饪红烧类菜品时特别有效,能够确保肉质既软糯又不失形。

1972年,程汝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厨师培训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训练期、技术提高期和创新发展期。在基础训练期,学员需要精确掌握切配技术;技术提高期重点训练火候把控和调味技巧;创新发展期则鼓励学员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1973年夏天,程汝明的一位学员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烹饪大赛中获得金奖。获奖菜品是一道改良版的红烧肉,虽然不及"毛氏红烧肉"的独特风味,但在制作工艺上体现了程汝明的教导精髓。这次比赛后,更多的年轻厨师开始关注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

1974年,程汝明编写了一份详细的厨师培训手册。手册中记录了食材选择、刀工技巧、火候掌控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对于红烧类菜品,手册中详细说明了不同火候对成品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食材特性调整烹饪时间。

1975年,程汝明的学员们开始在全国各地重要宾馆任职。他们不仅带去了精湛的烹饪技艺,还推广了程汝明的厨房管理理念。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国宾馆,都能看到这些学员们的身影。他们遵循师父的教导,既保持传统特色,又不断创新。

1976年,程汝明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知、技、艺"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知"是指对食材特性的了解,"技"是指基本烹饪技巧的掌握,"艺"则是对烹饪艺术的追求。这个理念被后来的厨师培训机构广泛采用。

程汝明培养的学员中,有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烹饪大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发扬师父的严谨作风,培养新一代的厨师。通过这种方式,程汝明的烹饪理念和技艺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红烧类菜品的制作方面,他的技艺准则一直影响着中国烹饪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