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为对付匈奴人在边关种榆树?事实证明手段很高明

一木说史 2022-07-06 14:24:19

我国悠久的历史放眼整个世界都是没有人能够匹敌的,那是因为从古至今,我国五千年的发展之中,这段历史从来没有间断过,就像那漫天繁星促成的银河一样,从上古时期那不知名的世界一直蔓延到今天,九曲回环但是从未间断过。

我国的历史就是这样,或许在这段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崎岖坎坷,甚至还一度面临生死攸关的危亡时刻,但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条星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某天夜里仰望星空,那一个个的闪烁都承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些淹没在历史河流中的大事件经常被我们提起来讲述,而对于中国来说,最终要一段时间就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了,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与和平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状态。

当然,这段纷纷扰扰的社会之中,和平还是维持在一种主流状态的,因为在封建君主专制的体制要求之下,大的战争基本都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才会爆发,毕竟一个朝廷有盛有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那时历史的必然,所以新王朝的建立,爆发战争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这种战争虽然规模比较大,但都是几百年一回,所以对于古代社会来说,最普遍的战争还是当时频繁爆发的边疆战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早期的统一都不能说是完全的统一,每一个国家在建立初期的时候都存在边疆的困扰。

纵使是秦汉这样无比强大的国家也不例外,但是每个国家针对这些不断出现的边疆困扰总会有自己的措施和对策,有些奇怪的操作我们可能压根就没听说过,秦汉时期为对付匈奴常在边关种榆树?事实证明手段很高明。

秦汉时期针对匈奴的政策

首先,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山高皇帝远,也就是说不管当时的格局怎么变化,如何的改朝换代,总有一些地方是国家比较难管理的,因为那些偏远地区存在许多的少数民族,这些人无论是生活地点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都是与中原统治区格格不入的。

他们主要以游牧的方式为主,并且长时间不归属王化统治,养成比较野蛮的行事作风,这也就是我们将他们称之为匈奴的原因,久而久之,那些游牧民族就经常在边疆地区惹是生非,虽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是给当时的朝廷也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所以自从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宏图大愿之后,先是进行了国内一系列统一,很快就进行了对匈奴方面的处理,当时的秦始皇还是非常有远见的,为了能长久的维护边疆的稳定,他先派遣大将蒙恬攻打匈奴,挫伤匈奴的锐气。

我们知道当时的秦国正是处于全盛的状态,所以在对战匈奴的时候丝毫不怂,当时经常对边关进行骚扰的匈奴也是没想到会主动出击,所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之下直接遭遇惨败,此后秦始皇直接下令修建了用来抵御匈奴的长城。

这项伟大工程的修建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秦朝开始,这座长城作为对匈奴的防御屏障一直在被修理和完善着,而后到了汉朝,对于匈奴的防御差不多已经变成了常态化,后续的朝代甚至都出现了关于出征匈奴的经典诗句。

各种豪言壮语全都体现了当时针对匈奴的一些战斗和政策,汉朝的时候对于匈奴的方法相比秦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汉朝建立初期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推行的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一种怀柔政策,当时的匈奴看见朝廷是这种状况,所以胆子就大了起来,不断对汉朝的边界进行骚扰,只不过当时天下刚刚稳定下来,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当时刘邦采用的是防御的被动政策。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其实早年的时候对匈奴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因为当时的汉武帝正忙着用推恩令增强中央的权力削弱诸侯国呢,所以无暇顾及这些边疆上的小规模叛乱,结果那匈奴因为朝廷的置之不理反而得寸进尺了。

于是汉武帝在推恩令实施得差不多之后,主动对匈奴发起了进攻,以大名鼎鼎的霍去病和卫青为主要将领,主动出击,这次战争,就是匈奴噩梦的开始,十八岁的霍去病风华正茂,第一次与匈奴的战争就大获全胜。

然而此时对匈奴的作战并没有结束,而是乘胜追击,发动第二次战争,直接拿下了河西走廊和湟水谷底,第三次战争更加勇敢,霍去病身率骑兵,深入漠北,这一仗不但杀的落花流水,甚至还俘虏了匈奴的贵族,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可以说换来了边疆地区长时间的和平,但是隐患还在。

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都没有将匈奴彻底根除,也就是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边疆地区迟早还会遭到匈奴的骚扰,而后经过研究就会发现,当时的秦汉采取了一个共同的措施,那就是在边疆地区种植榆树。

当时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奇怪,我们知道匈奴所生活的边疆地区都是荒漠和连日的风沙,究竟为什么他们要种榆树,并且是只种榆树而不种别的树木呢?

强大的防御作用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说是防风固沙,要是如此回答,只能说明秦朝的将军们理解得太过前卫了,如果说真要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那么首先想到种植的应该是胡杨林,毕竟作为沙漠之中生命力最顽强的树木,这是防风固沙的最好选择。

其实当时秦汉在选择栽种树木的时候,已经想到了胡杨林这种树木,但是在最后的筛选之中,最终还是将其淘汰了,只能说明一点原因,那就是胡杨林所起到的防风固沙的作用,并不是他们要的结果。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思想并没有那么前卫,对于他们来说,面对不断骚扰边疆地区的匈奴,唯一的目的就是防止他们的侵略,所以最终选择大范围的栽种榆树,其实就是看中了其在防御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一个优点就是生长速度快,我们知道,战场之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它的战略效果,必须寻找一种生长周期比较短的树木,最快的达到抵御匈奴的作用,如若不然,人家都打过来了,你还是一片小树苗在生长呢,这岂不是闹笑话?

第二就是榆树不但生长速度快,并且生命力非常顽强,不但能够忍受多日的阳光,还能够耐旱耐碱,这种生活习性促使它在边关大漠这种艰难的环境之下依然可以顽强的生长,此外,其成品树木也有很大的战略作用。

榆树顽强的生命力和飞快的生长速度可以让他在短时间之内长成参天大树,并且榆树在长大之后树干是非常多的,并且枝叶非常茂密,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事情,对于此地驻守的士兵来说,可以起到乘凉和避暑的作用,甚至可以规避荒漠由于大风引起的恶劣自然天气。

对于匈奴来说,作为荒漠之中的游牧民族,榆树可以对其入侵起到一个很好的限制性作用,那些骑兵在荒漠上可能还会放开手脚跑,但是有了这片榆树林,他们的优势就全然丧失了,要想骑马通过这片榆树林,那简直是不肯能的事情。

其次就算是步兵行军到这里,榆树林也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当步兵或是骑兵偷偷穿过榆树林的时候,都会让榆树叶产生动静,从而引起驻守军队的警觉,避免被别人偷袭。

有效的战略物资

在古代的作战过程之中,对于士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粮草了,当年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时候就是因为粮草短缺的问题而导致战争的最终失败,所以说粮草是第一位的,尤其是这种边疆地区的防御工作,粮草更加重要。

但是这些偏远地区距离中央太远,国家的长距离运输根本就是不现实,所以大都采用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方式,这个时候,榆树的作用就又一次体现出来了,说道吃,这榆树就可以称作浑身都是宝,因为它的果实树叶甚至是树皮都是可以吃的。

虽说口感不行,但是拿来应急完全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作战期间,有些危机情况有的吃就不错了,后来我国三年自然灾害,那最艰苦的时候,不就是靠吃树皮度日的嘛,所以说边疆地区的大面积榆树,对军队来说完全就是宝贝一样的存在。

另外,就算是那些经受不住恶劣环境死亡的榆树,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榆树的树干是非常坚硬的,对于当时的作战军队来说,绝对是修建防御工事的绝佳材料,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大范围栽种榆树,也是非常合理的地方。

总结

由此可见,古代人民的智慧不仅包含在我们那些史书典籍和历史文物之中,就连战争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0 阅读:6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