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和杨振宁,同为诺奖获得者,从合作到决裂,太可惜了!

wq布丁姐姐 2025-02-02 19:04:14

前言

李政道出生在1926年11月24日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上海完全沦陷,路上的行人必须向日军鞠躬行礼,这时的李政道不愿意在日寇统治下读书,辗转来到了江西临时中学,(后改名为江西赣州联合中学)。

李政道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不需要老师上课,考试几乎都是满分,甚至低年级没有教课的老师,学校竟然让16岁的李政道当起了老师,高中生教高中生,一个少年在联合中学初露锋芒,并且在赣州初次接触到了物理学,对物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杨振宁和李振道

1943年8月底,他破例以同等学历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以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分数最高的电机系,在束星北和王淦昌的两位老师启发和鼓励下,一周后转入了物理系。从此他和物理结下了姻缘。

进入浙江大学,正在李政道潜心研究物理学的时候,后因日本侵略侵犯,上大学的李政道安全受到威胁,两位恩师又建议他去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读物理。天才初露的李政道,显示出他天才的学习能力。

时任理学院院长慧眼识人,批准了导师吴大猷的推荐,选择了才大学二年级的李政道和其他学子赴美留学深造物理。

初识杨振宁

来美的中国的七位留学生,都要各寻出路,自行联系学校,因为在美国没有专门接纳学习原子弹技术的学校。

对于李政道来说,问题最为复杂,在美国要进研究生院,必须取得大学毕业的学士学位证书。李政道只有大学二年级的学历,报考研究生就遇到了困难。虽然他的导师吴大猷,曾为李政道写过一封推荐信给密歇根大学高德斯米特教授。推荐信里提到:“李政道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业并不比大学毕业生逊色,如果得到适当的指导,一定会成为出色的物理学家之类这些话。虽然高德斯米特教授相信吴大猷的介绍,但是他无法改变学校的规定,爱莫能助。”

李政道只好和外两位留学生去到了芝加哥大学试试,那个时候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吴大猷先生安排杨振宁为他们三位大学生在国际公寓预定房间。

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都曾经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吴大猷的学生,这是他俩的第一次见面。

几经波折,李政道成了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的旁听试读生。

1948年的春天,李政道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终于正式成为”中子物理之父”费米教授的门下弟子,被评选为芝加哥大学全校特别访问生,并拿到了一项新的奖学金。1956年,29岁的李政道以突出的学术成就,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

与杨振宁的第一次合作和疏离

1952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合作,他们合写了两篇论文,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论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论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李政道和杨振宁。

按国际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当按合作者姓氏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他比李政道大4岁。

李政道面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很窘迫,但最后还是勉强同意了。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觉得杨振宁的要求不合理,不能再那样署名。于是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这样就造成了同一篇论文有两种署名次序的奇怪现象。

这是因为这是署名的问题,给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带来了分歧,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研究物理。李政道和杨振宁虽然没有合作进行研究,但平时还维持着表面的关系,两家人也保持着比较密切的来往。

但是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心里一直很不愉快,据杨振宁的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来是想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原因是是毕业之后的李政道科学事业一直不顺利,这无形中也是帮助李政道。

后来更改了顺序原因可是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这样的信任,于是就有了第一篇论文,杨振宁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

关于这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李政道说,第一篇论文里有两个定理,主要是他证明的贡献,以他为主,就姓氏上说L在y之前也是不争的事情,李政道同意把杨振宁的名字放在前面,显然是很勉为其难的,也许是出于情面,李政道并没有据理力争,心里的惊讶并未被杨振宁察觉。

可是从李政道要求改变第二篇论文署名次序的情况来看,李政道对这一问题有嫌隙,杨振宁应该是知道的。

由于论文排名次序事件,知识分子表面的和谐掩盖不了实际李和杨存在已久的嫌隙,最终产生了不合,两人分道扬镳。

这时候的李政道在美国物理学界颇有名气,他离开了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选择终止与杨振宁的合作,刻意的疏远杨振宁,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哥伦比亚大学。

与杨振宁的再次合作和决裂

但是一次偶然的事件,阴差阳错的李政道又和杨振宁恢复了合作,但这一次的再合作后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1953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是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有严重的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政道就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振宁,经过激烈的讨论,杨振宁同意了李政道的看法,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经实验论证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来两人共同合作获得诺贝尔奖学一件高兴的事情,但两人后来却因为署名顺序而发生了争议,而彻底决裂。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通知以及所有媒体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或论文奖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但是到了受奖的时侯,杨振宁希望能按年龄顺序排在李政道之前,李政道再一次被惊讶,这一次他不同意这么做。

这一次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的夫人,后来李政道的夫人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情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了,于是李政道才勉强同意。

自此以后二人彻底决裂,李政道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我和杨决裂无疑是中华民族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署名纷争事件,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两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杨振宁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重要发现,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复李杨之争的覆辙。

不管怎样,两位学界泰斗老死不相往来是中国科学界一大损失!

信息来源于人物传记和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