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应该算是近期最受争议的影片之一了吧。
影片改编自2015年印度知名悬疑剧情片《误杀瞒天记》。被比较,向来是改编作品难以逃脱的命运。再加上原著本身已经拥有了巨大的观影群体和知名度(在豆瓣评分高达8.5分),所以在上映之初,《误杀》就注定要踏上一条艰难的被比较被挑刺之路。
然而《误杀》表现得很“抗打”。从12月13日开始上映,25天过去了,影片排片占比依然达16.5%,票房占比17.15%,票房累计9.49亿,稳居日票房第三,仅次于十年情怀巨制《叶问4》。
成绩算不上绝对亮眼,但就上映天数和话题度而言,《误杀》绝对称得上是猪鼠年之交出现的一部现象级国产商业佳作。
截至目前,豆瓣有近三十万人给出了综合四星的评价,《误杀》无论在悬疑还是犯罪片的类型中都大受肯定。
这其中不仅仅有陈冲、谭卓、肖央等演技派艺人的大力加持,更重要的则是来自于剧组在拍摄过程中的不断精益求精,光是编剧就启用了6名。正是因为剧本改编过程中对细节的推敲和铺设,以及在不改变大的故事框架的情况下,适应性地填充了更多国内民众关心的话题,才成就了这部“长盛不衰”之作。
相较于原版,《误杀》有很多改动的地方与前作的大框架相同,电影开始于一个简单的四口之家在无意中遭遇的祸端。
李维杰(肖央 饰)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一家四口生活在泰国,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都性格和善,生活得其乐融融。然而意外却来得猝不及防,大女儿平平被督察长的儿子素察(边天扬 饰)骚扰,在李维杰外出检修网络时,素察甚至还以偷拍的视频为要挟,上门纠缠。争抢手机之际,平平为了救被殴打的妈妈(谭卓 饰),举起了铁锹。
李维杰回到家中,见到的就是抱在一起瑟瑟发抖的妻女。心知就算自首也不会被督察长一家轻易放过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家人,开始利用自己丰富的悬疑侦探电影阅历,来为自己一家编织一个求生的弥天大谎。
“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李维杰冷静了下来,隐藏尸体,销毁车辆手机,跟家人统一口径,为了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做准备。
印度的前三个版本和《误杀》(第四版本)的大故事线其实都差不多,简而言之都是一个普通的男人用自己的观影知识帮助家人躲过一劫的结局,正是因为故事“离奇而又自然”、情节“曲折而又振奋”,所以电影从上映伊始就大受关注和好评。但与前几个版本不同的是,《误杀》在主线之外,设置了更多的细节。
比如李维杰是一个信佛的人,每次经过庙前时,都会主动跪倒布施,然后在僧人的祝福中获得心灵的宁静,而这一段原版是不曾提到的。
再比如改编作品中象征意味极浓的“羊”,其实在原版中出现的并没有这么“时间节点刚好”,而且人们在棺材中看到的并不是被打死的那只羊,而是一条狗。
还有在原版中,母女二人在事发后迅速给丈夫打了电话,但丈夫当时正在看电影而错过了,于是母亲把尸体埋在了后院的墓中。
而在《误杀》中,李维杰回到家后,在墓地中有一段抽烟的镜头,我们看的时候可以理解为他在苦思如何处理,但当我们结合后面小女儿用叉子划桌子被他严厉喝止、棺材在众目睽睽中被打开后只有棺材板上留着长长的带血的划痕的情节时,不难毛骨悚然地想到,其实他早已经发现了素察被封进棺材里时还没死。
这也与影片的最后,男主对素察父母深鞠一躬后的那句“我能做的就是不让她们再次受到伤害”遥相呼应。
《误杀》的改编,让整个故事更进一步逻辑自洽和引人共鸣之所以肯定这次《误杀》的改编,是因为改变后的作品,更大程度地弥补了前作的不足和纰漏,让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都更加逻辑自洽;也注入了更多的故事内核,强烈的话题度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也直接导致了影片热上座率居高不下。
如果说印度版《误杀》是一部感人肺腑中带着振奋的捍卫家庭之作的话,国版《误杀》则在展现一个男人/丈夫/父亲的担当的同时,对当前广受关注的一些社会话题也多有触及。
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和理解这个永恒的矛盾,通过大女儿一回家就将自己关在家里体现出来;
父母深沉的爱和子女叛逆期的难以体谅,通过女儿看到父亲因为听说去夏令营要交钱停下了笔而鄙夷的那句“葛朗台”、父亲趁着女儿熟睡悄悄将签了字的同意书放在桌上体现出来;
督察长的丈夫是市长候选人的重新设定,更是将后面民众们因为男主一家被不公对待而引发的暴动冲突体现得更加合情合理,同时点到即止地展现了民众对当权者的不信任和竞争者恶意煽动的严酷下场。
具象的羊的多次出现,分别对应着李维杰心态从善良到自保式的作恶的过程,并通过大女儿被警察叫去问话时老师讲到的“羊单独行动时容易被捕食”切题,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他做出艰难抉择时所对应的抽象意义。
除了话题的巧妙融入,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误杀》也近乎无纰漏地完成了一场“自圆其说”。其中除了之前提到的李维杰放任素察在棺中窒息,最引起广泛争议的要属李维杰最后的自首了。
很多观众将其吐槽为“一种为了过审而做的妥协”,但影片其实从一开始就做好了这一必然结局的所有细节铺垫。
先看人设,李维杰是小市民,心地善良,会偷偷躲着警察告诉孙子被打的老人去做伤情鉴定,这也在他的虔诚布施中体现着。
再看作恶动机,纯粹是因为知道了素察的身份,知道就算自己去自首,也不会被放过,自己绝不能“再次让她们受到伤害”。
最后看下自首动因。因为自己对街坊们的欺骗(利用蒙太奇式的高超技巧让每个人无意中为他们作了伪证),李维杰其实一直心怀不安,再加上警民矛盾的激化以及发现小女儿为了得到奖励而涂改成绩之后,他最终选择了皈依内心的平和,主动替罪自首,为家人担下一切,将他们彻底从中摘出。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许在某些表达呈现上仍显不足,但《误杀》已经足够用心地在原版基础上加以完善,力图呈现一个更完美的逻辑自洽的故事了。
所谓改编,首要是“改”,弥补缺陷;其次在“编”,统筹重构,适应本土近来年,由于影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上映的改编作品其实也不少。
前有《我是证人》轰轰烈烈上映,然而纵然有杨幂、鹿晗等当时的顶流也依然因为拙劣的模仿而遭人诟病;再有《追捕》冷酷登场,却终究因为缺乏原作细致的刻画和场景铺设而憾为狗尾续貂,;又有《小小的愿望》再探翻拍底线,主打兄弟情的温情之作也只能遗憾说一声剧情割裂严重、演员演技稚嫩。
从什么时候起,国内的翻拍几乎成了一种“跟风”行为?又到底是什么,让国内资本方产生了翻拍不需要费脑、只需要噱头和流量支撑,就能够稳赚不赔的错觉?
错觉终究要败于现实。票房和口碑就是一记重重的耳光,终于慢慢打醒了很多人的白日梦。当他们从白日梦中开始往现实里探头,就有了这部6个编剧磋商了一遍又一遍的《误杀》。
话题,充分恳切地戳中人心;细节,足够充分地服务行动。不侮辱观众的智商,不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误杀》做得也许不是尽善尽美,但它确确实实给出了翻拍的一种正确的姿势。改编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原样照搬,而是要在新鲜的土壤上进行移植,用心浇灌培养,然后让它长出属于本地的甜美果实,对电影团队,对观众影迷,都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欣慰。
如何才能对国外经典影视作品进行一次成功的本土化移植?毫无疑问,《误杀》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