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英雄杨启良,孤身歼敌18人,转业后却被地方恶霸刁难

百态人间录啊 2025-02-05 14:34:28

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以一己之力,打退越军四次进攻,毙敌18人。

这样的英雄,转业回到地方后,却被恶霸刁难。

面对对方的威胁,杨启良只冷冷一句:“我是从死人堆里活过来的人,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这句话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1985年3月,老山地区的战斗,进入了激烈的阶段。

杨启良所在的部队,被派往166高地,这是一个战略要地,越军频频进攻,妄图夺回控制权。

当时的杨启良,不过20岁出头,年纪轻轻,已经是步兵第1师2团3连的一名班长。

在前线,年轻的面孔,比比皆是,没人能否认,杨启良是个硬骨头。

那天,天刚蒙蒙亮,阵地上突然响起了炮声,越军在山坡另一侧集结完毕,向着166高地发起猛烈进攻。

山头上的树,被炮弹炸得东倒西歪,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

杨启良所在的阵地,成了第一波进攻的目标,敌人冲上来时,他端着枪,和战友们一起压低身子,守在阵地前沿。

第一轮交火持续了近半小时,越军被击退,第二波攻势很快又来了。

战斗中,杨启良腹部中弹,血从制服里渗出来,脸因为疼痛而发白,卫生员要把他送下阵地,杨启良死死抓着枪说:“我还没死呢,我要守着阵地”,没人劝得动他。

用绑腿布简单包扎了伤口,杨启良又投入到战斗中。

子弹嗖嗖从头顶飞过,杨启良像个精准的机器,冷静地瞄准,每一枪都直击目标。

第三波攻击来临时,阵地上只剩下杨启良和几名战友,他们手里的弹药已经不多,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了泥土和汗水。

敌人冲到距离阵地不到十米的地方,杨启良掏出手榴弹,朝敌群扔了出去,巨大的爆炸声让进攻的敌人猝不及防,纷纷滚下山坡。

杨启良顾不得检查身上的伤,继续守在火力点前,直到天色渐暗,敌人最终撤退。

当天的战斗结束后,166高地上弥漫着硝烟。

战友们搀扶着满身是血的杨启良,他却只说了一句:“阵地还在,我们赢了。”

那一战,杨启良用一把枪和几颗手榴弹,硬是挡住了敌军四次疯狂的进攻,毙敌18人,成了战场上的“孤胆英雄”。

当消息传到后方时,全团为之沸腾。

杨启良的事迹,被迅速写进了战报,被授予一等功,那枚军功章,后来一直被他,小心翼翼地放在家里。

战场上的荣光,随着战争的结束渐渐远去。

1986年,杨启良因身体多次负伤,无法继续留在部队,选择了转业。

被安排到台州市工商局工作,从一个枪林弹雨里的班长,变成了处理市场纠纷的一名普通干部。

刚到地方工作时,杨启良很不适应。

部队里的指令明确,每个人都拧成一股绳,可地方工作,却多了许多复杂的人情世故。

一次,杨启良处理一起商户间的纠纷时,对方语气强硬,甚至用言语威胁他。

杨启良一言不发,把纠纷的来龙去脉整理好,用铁一般的事实,让对方哑口无言。

他的处事方式简单,却很有力度,渐渐在系统里有了威信。

后来,杨启良调任台州经济开发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

这份工作听起来轻松,可并不好干,许多消费纠纷,牵涉到地方势力,有些人仗着背景强硬,根本不把调解当回事。

杨启良却丝毫不惧,遇到问题就直截了当。

他的军人作风,在地方工作中延续,凡事公正严明,不偏袒任何一方。

一家大商场因虚假宣传被投诉,杨启良查实后,勒令对方整改,商场负责人,为了私下解决问题,专门登门送了一大笔“感谢费”。

杨启良把钱推回去,冷冷地说:“你是觉得军人的钱这么好拿吗?”

对方涨红了脸,灰溜溜地离开,从那以后,许多人知道他“软硬不吃”,都不敢再轻易挑战他的底线。

不在战场,杨启良依然把每一份工作,当成一场战斗。

他说:“我虽不再拿枪,但我的原则就是阵地,只要有事,就必须守到底。”

杨启良的军人性格,在工作中显露无遗,也让他面对某些恶霸时毫不退缩。

那是他刚担任消费者协会秘书长不久的事。

一次,杨启良接到群众举报,说某市场的负责人,涉嫌强买强卖,欺压小商户,还指使手下威胁消费者。

杨启良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前去调查。

市场的负责人,见杨启良一行人来了,没有配合,还让几个手下,堵在办公室门口。

为首的一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叼着烟,不耐烦地问:“谁让你们来查的?”

杨启良看了他一眼,平静地出示证件,说:“有人投诉,我们是来核实情况的。”

对方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冷笑着说道:“投诉?谁告的?他是不是活腻了?我告诉你,这里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话音刚落,几个手下已经围了上来,把门堵得严严实实。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脸色都变了,有人小声对杨启良说:“不然算了吧,这帮人不好惹。”

杨启良却一点没动,站在那里,直视着对方,慢慢地说了一句:“我是从死人堆里,活过来的人,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那一刻,办公室里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恶霸的脸色一下子变了,从杨启良冷峻的眼神中看出,这个人不是在说空话。

犹豫了一下,挥手让手下退开,随后皮笑肉不笑地说:“英雄好汉啊,误会,都是误会。”

杨启良没有理他,而是径直走向办公室,带着工作人员取证,把现场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

这起事件被上报到相关部门,市场负责人受到了严肃处理。

事后,有人问杨启良:“当时你不怕对方真的动手?”

杨启良笑了笑,说:“怕?当年老山战场上,越军就在眼前开枪,那才叫怕。我一枪一颗子弹地打回来,都活下来了。这里的这些人,又算什么?”

杨启良的硬气让人敬佩,也让那些试图钻空子的人明白,他是碰不得的硬骨头。

从那以后,杨启良在工作中的名声更响了,许多棘手的纠纷,只要他说句话,就没人敢再胡搅蛮缠。

地方工作多年,杨启良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

有一年,杨启良负责调解一起,医药产品的消费纠纷,一批过期药,被不法商人低价,卖给偏远山区。

杨启良带着团队,跑了好几个县,走访受害者家庭,联系医院,帮他们争取赔偿。

事情结束后,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握着他的手,眼眶湿润地说:“你是个好人啊。”

杨启良对别人的感激,从不挂在嘴上,内心深处,却总觉得肩上有一种责任。

他常说:“我能活着回来,是运气,也是战友的命换来的,我做的这些事,算不上什么,我只是还一份人情债。”

即便到了退休的年纪,杨启良依然没有闲下来。

在社区担任志愿者,帮退伍军人解决生活困难,为孩子们讲老山战役的故事。

家里摆着那枚一等功军功章,每当孩子们问起,杨启良总会耐心地,讲述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

他希望年轻人记得,那些和平的日子,是很多人用命换来的。

杨启良的事迹,渐渐在地方上传开。

有人评价他说:“这人一辈子都在当英雄,战场上是英雄,生活里也是英雄”。

杨启良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的经历:“人活着,总要守住自己的阵地”,他的阵地,是战场,也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