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1950年11月,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拉开序幕。第38军军长梁兴初的压力很大,因为在第一次战役中,第38军没有打好,在志愿军党委会上挨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批评。虽然38军没有打好有客观原因,然而在事实面前,一切解释都是苍白的。指挥员说话的底气还是来自于战绩,梁兴初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志愿军总部他没有过多解释。
梁兴初回到38后,心里憋了一口气,而更令他难堪的是,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来到了38军。梁兴初知道这是由于第一次仗没有打好,志愿军总部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过梁兴初是一员虎将,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决心要把第二次战役打好,不光为自己争口气,也为38军争口气。
在第二次战役中,38军的任务是在熙川歼灭韩军第7师。38军如果占领了熙川,志愿军就切断了联合国的归路,从而对西线的联合国军形成合围,这一战是整个西线战役的关键。梁兴初仔细研究了熙川的地形,他发现熙川南面有一座公路桥,这座桥名字叫武陵桥,如果炸断了武陵桥,不仅阻断了伪7师南逃,从而全歼伪7师,而且可以阻止南面的联合国军通过武陵桥增援,炸毁武陵桥就成为整个战役的关键。
为此梁兴初决心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长途奔袭插向敌后炸毁武陵桥,这支小分队由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和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率领,小分队共有323人,由38军军部侦察连、113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还有13名朝鲜同志,医务人员和英语翻译,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
张魁印和周文礼不负所望,在奔袭武陵桥途中,志愿军小分队一共走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但是我小分队始终以前进为主,歼敌为辅,直插武陵桥。小分队于1950年11月24日晚10时出发,11月26日凌晨5时到达预定地点武陵里,1950年11月26日7时30分,小分队顺利将武陵桥炸毁,武陵桥的爆炸奏响了抗美援朝战场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序曲。
按照现代军事理论,这是一次非常典型、非常成功的特种作战行动。特种作战是指为了达成特定的战略战役目的,根据任务的需要临时编组精锐分队,以特殊的方式和手段实施的作战行动。其行动具有目的特殊、计划周密、方式独特、手段多样、隐蔽突然、速战速决等特点。
志愿军奇袭武陵桥这一经典的作战行动,一时成为特种作战行动的标杆,这一段史实也被拍成军事教育片《奇袭武陵桥》,在全军内部放映。当时因该片多处涉及当时还属机密的部队番号,不宜在全国发行。再加上这个故事太好看太神奇了,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以军事教育片《奇袭武陵桥》为素材,拍了故事片《奇袭》公开放映。
为了使《奇袭》更易于拍摄、更加艺术化、更具有战争气息,导演不得不违反四个基本常识来拍摄这部影片:
一是人物虚化、人数精简。电影《奇袭》的主角是方勇,他是侦察连连长,有名有姓的有唐虎、受伤的李强、朝鲜游击队长朴金玉,其他如一班长、一排长、5号首长、阿玛尼。整个小分队的人数是一个排,大约30人。
而真实版的奇袭武陵桥作战行动,其主角则是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有名有姓的有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38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38军侦察支队一班长郭兴运、郭永太,其他如军侦察队三班长、通讯员、联络员、平安道内务署及其属下的几位署长和副署长、英语、朝鲜语翻译等。人数是两个侦察连和两个侦察排及其他人员,共323 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影只用了真实兵力1/10不到,因为拍电影需要人物聚焦,场景聚焦,抓住最关键的人物和环节,尤其是拍特种作战的电影,主角不能多,人数必须精干,这样可以全景展示,也更加符合拍摄的要求。如果按照真实的人数,当一支300多人的队伍穿越一片开阔地时,把三百多人一个一个拍下来,既费胶卷,观众也不爱看。
二是改变行进路线以及完成任务时间。电影《奇袭》,5号首长给方勇指出的行走路线是:穿过一片开阔地——翻越107高地——渡过银川江——穿过7号公路——到达奉仙岭。任务是炸掉康平桥,时间是第二天的晚上10点。
而真实版的奇袭武陵桥作战行动,江拥辉副军长给张魁印指出的行动路线是:先遣队在11月24日晚上出发,从德川和宁远之间的空隙向敌后穿插,进至德川以南的武陵里。任务是炸掉武陵桥,时间是26日早晨8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影规定的路线更加具体,任务更加明确,这在作战指挥上属于指令性指挥,而真实的作战行动,其作战任务不止炸桥这一项,还包括侦察敌情民情等等,至于电影把完任务的时间提前了,则是为了情节更加紧凑和紧张,便于观众们观看,这是电影拍摄常用的手法。
三是改季节和穿衣。电影《奇袭》里的小分队穿着的是单衣,对照朝鲜北部的季节特点,时间应该是八月份左右。而实际上在1950年8月,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开始。真实的奇袭武陵桥作战行动是在第二次战役中,时间是1950年11月末,那时朝鲜北部的气候已非常寒冷,尤其是1950年,朝鲜被誉为朝鲜有史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天,真实版的先遣队员穿的是棉衣棉裤,所以身材显得臃肿。
导演之所以改变季节与穿衣当然是为了拍摄的需要,试想,让演员穿着棉衣棉裤,不但影响形象,而且过完江后那一身冰棱子如何表现。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真是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那时的摄影设备能不能正常使用都不好说,更别说拍摄了。因此只能对季节和衣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四是细节处理上虚构情节凸显紧张。在电影《奇袭》里,方勇带着小分队穿过107高地时,一名班长和另外一个队员用匕首杀死了两个机枪手,然后在用电台给5号首长发去电报后,5号首长命令大炮来消除小分队的行动痕迹。然后跟着敌人的巡逻人员穿过敌人雷区,顺利到达银川江,在渡过河之后,在7号公路上遇到了南朝鲜军的运输车队,而运输车队在这里休息吃饭。
小分队刚刚从河里游过来,浑身湿淋淋的,然后方勇、和唐虎扮成南韩军,一班长扮成美国人,把运输车队赶跑了。接着,所有的人员通过了7号公路,上了奉仙岭。在这里,方勇和一班长、唐虎一起去找曾经救过他的朝鲜阿玛尼去接头,遇到三个南韩军,南韩军正在欺负阿玛尼,方勇三人出手救了阿玛尼,这比较符合中国的传统,因为剧中说在两年前,阿玛尼让自己的儿子引开南韩军救了方勇。
之后,阿玛尼带着方勇找到了朝鲜的游击队长朴金玉,后来,朴金玉带着游击队阻截敌人车队,朴金玉本人又在唐虎牺牲后用大钳子掐断了敌人探照灯的电线。一班长带人顺利地炸掉了康平桥。当然,在炸掉康平桥之前,还有一个三人侦察桥下情况的情节,三人装成伤病员,抢了南韩军的一辆吉普车,又有了一段飞车相追的过程和方勇敏捷跳车的镜头,看的人热血沸腾,心跳加速,很有画面感。
而在真实版的奇袭武陵桥里,那名班长的原型是军部侦察连一班长郭兴运。不过在实际的作战行动中,小分队刚过故城江,侦察连便与敌人接上了火。当时,军部侦察连一班长郭兴运率领一名战士打前站,想进暮滩里的一个农舍找个老乡问问情况,没想到屋里的敌人正在生火做饭,一见持枪的一班长进去,便接火打起来。
郭兴运抢先向敌人开火,以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堵在屋内,十分钟后,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小分队歼灭,而郭兴运同志却光荣牺牲,在电影里虽然有反映,但却是不同的人物。
25日上午,先遣队在山上的老百姓家找了个柜子,将郭兴运就地安葬,并简单地开了个追悼会。朝鲜停战后,我军找到郭兴运的遗体并迁入当地的烈士陵园。张魁印还清楚地记得,郭兴运是山东人,是个老侦察员,只等战斗结束就提干,他牺牲时才20岁。
至于电影《奇袭》中,方勇给战友们讲故事,说自己在两年前被朝鲜阿玛尼救命,而阿玛尼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儿子的故事,这主要是体现中朝友谊,也使电影更加有戏剧情,更引人入胜,至于小分队过了银川江,碰到南朝鲜的运输队在此休息吃饭,方勇三人假扮南朝鲜军官和美国人赶走运输队,则纯属杜撰,试想一个中国人如何扮成美国人。
至于电影里的其他细节,也是艺术加工的,真正的作战行动远没有电影那么戏剧化。
志愿军一次特种作战行动,虽然导演违反四点常识拍成电影《奇袭》,但是却超越当今许多大片,并成为一代经典。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不可否认,《奇袭》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要比如今的大片真实得多。而且任何一部电影,永远都是残缺的美,也正因如此,所有的影视剧都有翻拍的空间。所有的影视都是源于原来的样子,但是又高于原来的样子。正因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被翻拍多次,仍然有很多导演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