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抵过万千爱,千年宋词凄美在秋天,5首诗词,首首不忍卒读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2-24 12:52:36

宋词中的秋景,幽深而寂寥;

宋词中的秋意,丰盈而迷离;

宋词中的秋雨,悱恻而朦胧。

宋代是一个自由开阔舒适的朝代,它所流露出来的诗词令人心生爱慕又徒增怅惘。

它一次次撩拨起的缕缕情丝,让人欲罢不能。

——01——

晏殊身为太平宰相,生活优裕,在日常事务之余以宴饮为乐,以填词为趣。他的词大多数都是对饮食男女离情别恨的描写。当然,也有一些表现仕途坎坷,人生风浪的词。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含情脉脉的词作中,有许多伤离怀远之作,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辽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这首小词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了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上恨。下片承拉离恨,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极其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闻名于世,是一首抒发离愁别恨的上乘词作。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一般。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婉约派词人的怀远伤感之作,大抵都褪不去忧郁的底色,词境上也显得不够开阔。唯有此词,以高楼独倚的姿态,写尽天涯人生路上的孤独,读来不禁伤怀且蕴含了广博而深切的苍凉之感。

——02——

晏殊,身处太平盛世,写出的诗词自然温柔惬意,这一首《清平乐·金风细细》,较好地体现了晏殊词雍容华贵、风调清雅的特点。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宋·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兼带叙事。词人在色彩运用上堪比一流画家。词中画面感极强,呈现了“金”“绿”“紫”“朱”等几种颜色,勾勒出初秋时节色彩斑斓的景象,犹如一幅西洋油画。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溢于言语之外又暗含其中。

词人在酒醉后酣睡,醒来时已是黄昏。全篇写烂漫的秋日,仅仅最后一个“寒”字点出了秋至的微凉感受,动人心魄。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犹如一缕细细秋风吹过,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精致而唯美的世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秋风起即是离殇,梧桐雨更是伤感的标志,如李煜的《相见欢》就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限凄凉。

此词首二句虽是写秋风和梧桐,萧瑟之感却是一点都没有,反而有种豁然明亮之感。绿酒,一般指新酒,酒精度高。酒量不大的词人在酒席上尝了新酿好的酒,不胜酒力,面红耳赤,一人独自沉沉地睡去,何其舒适、放松。

下片写醒后所思。一晌浓睡,醒来已经是秋日黄昏 看着窗外,紫微和朱槿还在秋风中颤抖着残损的身躯。柔和的斜阳幽幽地照着栏杆,节一节地向上攀升,时光就在眼前如此清晰地流逝。成双的燕子又归来了,词人却是独倚窗边,茕茕子立,孤独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双燕”这个意象历来被赋予了诸多人格化的意义,燕子的迁徙往往就预告着季节的变化,成双的燕子归去,一方面提醒词人时光的流逝,一方面也勾起词人“独自一人”的伤感。然而词人并没有对这种伤感作过多的渲染,词的末句含蓄克制地提及一丝寒意。词人选取“银屏”作为感知对象,看似等闲之物却是用得恰到好处。

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的“闲情”,对人生的体悟。词人在作词时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亟欲将胸中愁闷挥洒出来,是无名愁,是瞬息愁,是酒醉愁,是忧生愁。

人生在四季的更替中不断轮回,闲暇之际,这种伤春悲秋、惜时惜年华的莫名的、抽象的人类的普遍情感便向人类袭来。就像流行病一样,一到了这个季节,人心就会有所触动。而敏感的词人将此种情感捕捉到了,并加以提升,流传至今,使得今日之你我仍能知音。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深挚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句话便是晏殊人生最好的注解。

晏殊的人生没有太大的起落,不足以使他“词穷而后工”,这反而让他的词弥漫着珍贵的理智和诗意,达到“情中有思”的境界。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读人,晏殊这种尚“雅”、尚“洁”的士大夫情怀,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么?

——03——

柳永喜作小词,由于他长期流连青楼,薄于操行,颇受士一鄙薄,就晏殊就看不起他这位

“多情浪子”。柳永笔下的款款男欢女爱,每每如此深情感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词人离开京城南下赴任,与恋人依依惜别。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词人把这个人人都会感怀的场景写得凄凄切切,十分感人,元人将它列为“宋金十大曲”之一。全词从“别”字生发,临别前一惜别时一别离后,由景及情,由情及景,层层铺叙开来。

一个深秋的傍晚,寒蝉哀婉凄切地悲鸣,一阵急雨刚刚停歇。郊外,在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恋人正在一边饮酒,一边诉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

正在依依难舍之际,撑船的艄公眼看天色将晚不得不“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盈盈两相对视着,此时,纵有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好无语哽咽,一任泪水涌流。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

想到这一去,烟波浩渺千里涌迭,楚天暮霭沉沉,那一片空阔迷茫该是,一路的寂寞,一路的阻遏。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多情自古伤离别”,伤离惜别自古皆然。“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当时冷落悲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平时,这叫人怎能忍受?此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人俗套。

“今宵”二句既写出离人漂泊的伤感,又写出惜别之人的心心相印,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不胜酒力的还是沉醉了。

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已是拂晓,却只见一阵清冷的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钩冷寂的残月高高挂在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此画面之中,衬托出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涌,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

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此后一年又一年,将是长长的相隔,明月清风,良辰美景,只应形同虚设。

纵使有千般万种的柔情切意,只能在心中堆积,又能向谁倾诉呢?只能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更”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04——

张炎的一生从荣华富贵,到穷困潦倒,从翩翩贵公子,到落魄穷书生。

国破,金兵降临,南宋临安城破。家亡,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尔道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失意归南。从此,他漂泊于江湖,落户于临安,落魄而终。

但他笔下的秋天,清远空灵,颇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禅意深远。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上,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

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白居易《长恨歌 》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唐代诗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谪到明”——《更漏子·玉炉香》,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

张炎将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 ,刻画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本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炼,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

——05——

周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南宋文学家。家贫而苦学,绍兴中始登进士第,官至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后退隐庐山。

他早年学晏几道的词,深受其影响,作品清丽婉曲,自为一格。他笔下的秋天,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写出依依离别之情。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这是一首久别相思的词作,描写了男主人公雨夜怀念歌女的然苦心情。周紫芝年少风流,南渡后退隐庐山独居西楼。他亲历宋代社会的巨大变迁,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离别成为常态。因其感情细腻,故时常忆起旧时佳人,感慨自身孤寂凄冷。

起于一盏孤灯,灯残夜阑珊,灯侧人独立。乍凉微寒之夜,风吹帷动,秋意袭人。这两句从视觉到感觉,将夜深、灯残、人冷巧妙结合,奠定了全词凄清悲苦的基调。笔锋一转,耳畔响起雨打梧桐的声音。

雨打梧桐,一直以来都是离愁别绪的意象代表。这两句还是巧妙化用了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通过描写雨声,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使得主人公难以诉说的离殇更加具有感染力。

梧桐叶叶,雨滴声声,悠悠入耳。离愁别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阕运用通感,全方位调动视觉、感觉以及听觉,看似写景,实则寓情于景,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看似言辞平淡,读来却觉回环婉曲,深情款款,扣人心弦。

忆往昔红袖添香,琴瑟和弦,低吟浅唱,岁月静好。彼时佳人轻抚琴弦,主人公围炉焚香,琴声悠悠,合唱一首《鹧鸪词》,相看两不厌。(鹧鸪在唐宋词中是男欢女爱的代表,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双双金鹧鸪”。《鹧鸪词》也因此成为歌唱男女成双欢爱的曲目。)

香烟袅袅,弹琴唱和,两情相悦,这一幕构成了男主人公生命中最绚烂的一场幻觉。无奈回忆越是美好如花,凋谢起来就越显得残酷伤人。夜冷回忆思念瘦,当“那时”的鹧鸪曲戛然而止,“如今”便生生把人拉回现实。

香烟消逝,仅余孤灯一盏,残照荧荧;佳人已去,唯留秋风相伴,对影成双。清歌自绝于耳,只闻风一更,雨一重,雨打梧桐,叶叶声声,都催离人泪。这一阕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相生,通过“那时”与“如今”不同情境的描绘,写出了男主人公背聚今散、昔乐今非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其内心悲喜交替的矛盾。

“不闻清歌也垂泪”突出了别离之苦,将离愁别绪推向高潮。思念至深,哪怕是不成音律的雨声,都能化作满脸的相思泪。情深语哀,引人泪下,发人深思。

这首《鹧鸪天》,从男性角度出发,采用对比、插叙等手法展开叙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把男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吐语天成,毫无雕琢之意。未着一愁,然愁绪满篇;未云思念,却字字相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4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