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是一场博弈,那么这场博弈最大的输家可能还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卸任在即的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用一句“制裁中国没用”直接戳破了白宫四年来的迷幻泡沫。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还透露,自己的大部分驻华时间都用在“管控竞争”上,真正用于合作的时间屈指可数。这话听着像自嘲,但背后的含义却值得琢磨。如果连伯恩斯都看清了问题,那接下来的特朗普政府又会怎样接招?
三年前,伯恩斯高调上任美国驻华大使,肩负着维护中美关系的任务。但从他的一系列表现来看,这位大使的“存在感”几乎完全建立在对中国的负面言论上。从芯片封锁到出口管制,再到稀土争端,他的行动无不透露出一个信号——中美对抗是主旋律,合作只是点缀。
拜登政府试图通过制裁和技术封锁来压制中国的发展,尤其在半导体领域更是步步紧逼。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一巴掌。中国不仅挺过了压力,而且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快速追赶。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反而让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叫苦不迭,陷入了困境。
如今,伯恩斯即将卸任,他的一句“制裁中国没用”不仅总结了过去三年的失败,也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埋下了更多悬念。
制裁为何成了“自杀式操作”
美国政府原本指望通过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效果却完全“翻车”。
首先,芯片领域的制裁不仅没有让中国被卡脖子,反而刺激了国产芯片的快速崛起。从中芯国际到长江存储,中国的芯片企业在近几年不断扩产,并逐步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数据显示,中国芯片制造在成熟制程领域的全球份额正在快速扩大,甚至已经对美国产生了实质性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对稀土、锗、镓等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则让西方国家措手不及。这些资源广泛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尤其是芯片和新能源产业。一旦供应链中断,西方企业只能面对停工停产的危机。德国化工企业和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都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中国能“放松限制”。制裁的初衷是遏制对手,但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就像下棋时本想围死对手,结果却把自己的子堵住了。伯恩斯在卸任前终于承认了这一点,但显然为时已晚。
中美关系的“迷茫期”
伯恩斯的自白还透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陷入了迷茫。
与冷战时期对苏联的全面封锁不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显得“又爱又恨”。一方面,他们想通过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却离不开中国。中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更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
伯恩斯坦言,他在华的80%时间都用在“管控竞争”上,可这样的管控并没有真正带来成果。反而是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越来越独立,而美国企业却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损失惨重。有人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就像“拔河”,一边想拉开距离,一边又不敢真正松手。
而这种矛盾的态度,也让中美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合作也不是,对抗也不行,未来的道路显然更加难走。
特朗普的“烫手山芋”
伯恩斯离任后,接棒的将是特朗普新一届政府的驻华大使。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显然是一份极其棘手的中美关系答卷。
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内大力推动对华贸易战,但结果并不如预期。美国的制造业并没有因此回流,反而是更多企业选择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原因很简单——中国不仅有庞大的市场,还有完善的产业链。
如果特朗普继续沿用上一届政府的制裁策略,无疑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毕竟,伯恩斯已经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制裁中国是没有用的。更何况,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快速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再想通过强硬手段压制,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接下来的几年,中美关系将继续在竞争和合作之间摇摆。而特朗普政府是否会调整思路,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
伯恩斯的“遗产”
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的表现显然无法让人满意。有人将他称为“最差大使”,原因并不复杂。他在任期间,几乎没有为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做出实质性努力,反而多次发表对中国的负面言论,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
更让人失望的是,伯恩斯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竞争大于合作”的层面。这样的态度,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两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可以说,伯恩斯的卸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也是新问题的开始。接下来的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显然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新的平衡点。
写在最后
有人说,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就像一场荒谬的赌博。赌桌上,美国拿出的筹码是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而中国则用稀土和产业链反击。结果,赢家显然不是美国。
伯恩斯在卸任前说的那句“制裁中国没用”,或许是他任期内最有价值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也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
有人说,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