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无锡楼市,是割裂,还是新生?

白梅谈房产 2025-04-11 15:54:58

中国楼市从未像今天这般矛盾。

一边是北上广深核心地段豪宅抢购潮涌动,一边是三四线城市“白菜价”甩卖无人问津;

一边是房企白名单融资开闸放水,一边是地方城投债务压顶如履薄冰……

2025年的楼市,到底是分化、重构,还是时代拐点?是阵痛,还是希望?

以下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库存压顶:一场持续十年的泡沫清算

楼市的症结,早已不是简单的“涨跌”二字。

截至2024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3亿平方米,若计入烂尾楼等广义库存,总量竟达25亿平方米——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可分得1.5套住房。

这串数字背后,是过去二十年狂飙突进的土地财政与开发商高杠杆模式的集体反噬。

更致命的是供需错配。

当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突破40平方米、总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市场已从“抢房”演变为“挑房”。

开发商在2020-2023年间新开工面积暴跌70%,但库存去化周期仍高达3-4年。这场去库存战役,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政策“强心针”:能救急难治本

面对楼市寒冬,决策层的工具箱已倾囊而出——

从3000亿保障房再贷款到4.4万亿专项债收储商品房,从认房不认贷到首套利率跌破3%,甚至祭出“史诗级救市”组合拳,如首付比例、降公积金利率、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共有产权商品房、购房补贴等。

效果看似立竿见影——2025年1-2月,4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微增1.8%,上海杭州等地频现“日光盘”,单是1月上半月,上海、杭州项目平均开盘去化率均在六成以上,可以说是“开门红”了。

但这场复苏更像“定向输血”。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3月,一二线城市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幅明显。北京3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深圳、广州、上海3月同比分别增长31%、16%、10%。

从土地市场来看,一季度,核心城市加快优质地块供应节奏,叠加房企拿地进一步聚焦,带动300城宅地出让金同比增长26.5%,平均溢价率达13.6%。

其中,杭州、上海、成都住宅用地平均溢价率分别达43.2%、29.0%、28.3%。3月,杭州、成都两度刷新地价纪录。

政策红利在一二线这些核心城市的水花比较大,三四线城市波澜较小,这暴露出政策的两难:既要托底经济,又需避免重蹈泡沫覆辙。

无锡:政策驱动,稳中有进

我们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无锡。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眼中的无锡市场:

长三角的“隐形冠军”城市,有足够的产业底蕴,有特色的政策红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稳中有进”路径。

不是吹捧,是事实。

政策面,无锡延续了2024年的“锡十条”,首套房认定标准、加大公积金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商业贷款利率支持政策、拓宽房票安置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等措施持续发力,精准撬动刚需与改善需求。

更关键的是,无锡早在2021年便提出“房价涨幅与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长期目标,通过动态调控避免了房价大起大落,为市场注入稳定预期。

关于政策红利,各区“以旧换新”、“锡马有礼”购房优惠活动、“人才房票”购房补贴、无锡共有产权商品房、共有产权房、配售型保障住房等,全面开花,全面利好!

在房贷利率方面,目前无锡多家银行执行首套首付1.5成起,利率3.05%起(LPR-55BP),二套首付1.5成起,首套贷款未结清,利率3.3%起。

公积金贷款政策如下:

无锡楼市,既没有狂热,也不是寒冬,有的只是政策托底下的理性博弈。

对于购房者而言,与其焦虑涨跌,不如回归需求本质:自住看品质,投资看长线,在分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安全边际”。

不论是刚需的“住有所居”,还是改善的“住有宜居”,当前政策红利与市场低位的“时间窗口”正在开启。

所以说你要是问我“现在是割裂,还是新生?”,我只能说,看人群,看需求。

不同意见,评论区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