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两 晋 南 北 朝》
[玫瑰][玫瑰][玫瑰]历史其实很搞笑!今天的文章将带你轻松涨知识。如果觉得我这个历史小编有趣,别忘了点赞点关注哦,咱们一起探讨那些“古人”的奇葩事!快来围观吧![比心]
公元354年,东晋将领桓温如同一位雄心勃勃的棋手,率军首次北伐,试图在这片纷乱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公元369年,桓温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小将,摇身一变为东晋大司马,统领步骑五万,携手江州刺史桓冲与豫州刺史袁真,准备再次出征前燕。

这次北伐的气势如虹,桓温的声望如日中天。公元363年,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授他为大司马、假黄钺,甚至还加了个扬州牧的头衔。此时的桓温,已然大权在握,手握荆、扬两州,仿佛一位掌控全局的导演,准备将这出历史大戏推向高潮。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桓温将荆、江两州的管理权交给了两个弟弟桓豁和桓冲,自己则移镇姑孰,牢牢把握住了建康的南大门,向中央发出挑战的信号。此时,唯有徐、兖二州和豫州的势力,仍然在桓温的威胁下苦苦挣扎。
豫州刺史袁真是一位颇具威望的人物,而徐、兖二州的刺史则由郗愔兼任。郗愔乃是郗鉴之子,自家在京口的声望不容小觑,手下的军队更是由流民练成,战斗力堪称一绝。桓温早就对京口的军队垂涎欲滴,常常感慨:“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这句话不仅是对美酒的赞美,更是对权力的渴望。
公元369年,前燕最具实力的重臣慕容恪去世,桓温眼中的北伐机会再次闪现。他心中暗想:如果这次再取胜,朝廷必定会加九锡,取代司马氏的梦想指日可待。于是,桓温邀请郗愔、袁真和桓冲共同北伐。

然而,郗愔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还写信给桓温,表示要一同辅助晋室,修复园陵。可怜的郗愔的儿子郗超在桓温手下做参军,见父亲的信后,立刻心生一计,焚毁原信,伪作一封信,以郗愔的名义表示自己想要安享晚年,并劝桓温接管京口的军队。桓温收到假信后,喜上眉梢,迅速将郗愔调任会稽内史,自己则兼任徐、兖二州刺史,顺利掌控了京口的军队。
桓温带领五万晋军北伐,一路披荆斩棘,攻城掠地,接连获胜。前燕皇帝慕容暐自然不甘示弱,派兵多次阻击,但结果皆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得向前秦求援。
当桓温的军队抵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并驻扎时,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感到恐慌,甚至考虑将都城从邺城迁回龙城。就在此时,前燕宗室吴王慕容垂挺身而出,表示愿意率兵出战,认为如果不胜再迁都也不迟。慕容暐欣然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率领征南将军慕容德等五万步骑迎战桓温。
桓温与慕容垂在枋头隔江对峙,然而,晋军的粮草供应却出现了问题,面对干旱的天气,水路运输受阻。桓温安排袁真去凿通石门水道,但慕容垂早有防备,派弟弟慕容德不断骚扰袁真,导致晋军始终无法打通水道。粮草告急之际,前秦的援军也即将抵达,桓温不得已烧毁战船,选择退军。慕容垂趁机发起突袭,晋军大败,死伤惨重,损失高达三万余人。

这场北伐的失败,桓温却将责任推给了袁真,声称正是他的失误导致了此次惨败。朝廷虽知真相,却因惧怕桓温的权势而不敢得罪他,最终将袁真贬为庶人,并任命桓温的儿子桓熙为豫州刺史。虽然桓温通过擅自废立皇帝强化了自己的威权,但他也因此沦为彻底的专权者,取代司马氏的合法性大大降低,这也是后来王谢两家能够阻止他篡位成功的原因。
公元371年,桓温终于如愿以偿,废晋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然而这场权力的游戏却让他明白,权力的巅峰并非永恒,背后的阴影却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的地位。桓温的故事,犹如一场华丽的舞台剧,高潮迭起,却也充满了无奈与悲剧。
今天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分享与倾听!愿您在字里行间找到灵感,期待下次再见![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