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情感与文化的根系滋养。
今年春节,发生在四川村庄的一则新闻感动了无数网友。四川省射洪市官升镇青果村村民韩兴海和妻子在外打工30年,生活十分艰辛,妻子身患癌症,想回家却面临老房破败不堪的困境。得知他们的困难以后,数十名村民凑钱,多的一两千,少的一两百,甚至小孩也掏出压岁钱,从初一开始大干六天,终于帮助韩兴海重建了家园。▲帮忙翻修房屋的村民合照
这个老屋重建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疾病与困境的沉重叙事,更是一曲由乡土情谊谱写的生命赞歌。在外打工30年的艰辛、罹患癌症的打击、老屋破败的无奈,最终被村民自发的善意与行动化解。跨越千里的“家园重建”,不仅展现了传统乡村互助精神的延续,更折射出乡村振兴中“人”的力量与温度。韩兴海夫妇的困境是无数农民工家庭的缩影——长期漂泊异乡,疏于照料老宅,突遭疾病时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危机。然而,当村民得知其困境后,从村“两委”到普通村民,迅速凝聚成一股合力。唐春林、陈达然等发起人通过微信群发起倡议,短短一天便筹款8000余元,最终全村40多人捐款3万余元,甚至孩童的压岁钱也成为善款的一部分。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行动逻辑,打破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冷漠,回归了乡土社会共担风雨的朴素价值观。▲房屋翻修前后图片
韩兴海家的新房,不仅是砖瓦堆砌的居所,更是乡土中国精神家园的象征。当城市化的浪潮冲击着传统乡村结构时,青果村的村民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振兴”,不仅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情感与文化的根系滋养。这场冬日里的集体修房,如同一盏灯火,照亮了困境中的生命归途,也点亮了乡村振兴中最为珍贵的“人情之光”。编辑 | 赵宁宁主编 | 杨公元监审 | 宋锦峰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