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国庆典礼,功德林战犯前来观礼,沈醉却不敢正眼看宋庆龄

独钓一江秋 2025-02-06 15:55:30

1993年3月,周海婴赴政协组报到,期间他遇见了冯玉祥长子及一位特别嘉宾。

谈及令尊,我深感愧疚。当年因执行命令,险些对鲁迅先生下手,犯下愧对全国民众的过错。

听闻来宾所言,周海婴深感震惊,他以往从未从父亲那里听说过这件事情。

后来,是何种原因让你改变了决定,放弃了执行暗杀行动?

周海婴满脸不解地望着他,他坦言1930年时曾计划刺杀宋庆龄。回想起那些血腥往事,他不禁叹气,后悔当初的决定。

【年轻有为深得戴笠提拔】

1914年,湖南湘潭沈姓地主家迎来一名男婴,其父因孩子平安出生而非常高兴,认为其将来必成大器,遂取名为沈醉。

沈家人未曾料到,成年后的沈醉会犯下刺杀鲁迅、宋庆龄等重大罪行,其行为令人发指。

他7岁便因家境富裕入读当地小学,在母亲严教下,沈醉未染地主子弟恶习,勤奋学习文化知识,并抽空练习功夫。

1926年,当地农民运动兴起,年仅12岁的沈醉深受鼓舞,萌生了参与的念头。

一次,他带同学回家,当着父母长辈高喊“打倒乡绅地主”,此举令家人十分担忧。

随时间推移,沈醉长大并进入长沙一所中学。不久,他与高年级同学参与学潮,因此被学校开除。

沈醉18岁时,独自赴上海投靠姐夫余乐醒。余乐醒系黄埔军校毕业,为周总理门生,早年有共产党背景。

时局变革后,余乐醒转投国军,于军统任职。凭其聪慧与能力,迅速获戴笠赏识,在训练部门占据一重要位置。

遇见沈醉,余乐醒极为热忱,不仅妥善安置其住宿,还引荐至军统,为其谋得一份工作。

首次会面,戴笠对沈醉印象深刻,当即赠其一百元,嘱咐他陪伴儿子外出游玩。

戴笠初重用沈醉,因其能力出众且可靠,加之沈醉年轻,经历简单如白纸,具有高可塑性。

不久,沈醉担任了姐夫的交通联络员,通过工作与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沈醉因勤奋好学、觉悟高,一年后升任租界情报组组长。为避祸端,他自称湖南某报社记者,并改名陈仓。

执行任务时,沈醉不慎撞上一辆人力车,发现乘客是其母。为避免身份暴露,他非但未相认,反而斥责车夫与母亲“不长眼”。

回家后谈及此事,沈醉否认撞到人力车的是自己,这表明他在执行公务时极为小心谨慎。

抗日战争时期,沈醉亲临前线,担任指挥作战的任务。

一次,完成敌方海军调查后,沈醉与下属归家途中偶遇数名日本士兵,情况危急,因仅沈醉一人携枪。

他持枪与敌军周旋,掩护队友安全逃离并成功脱险。因其英勇且才智过人,28岁时沈醉成为军统将军,最年轻的少将,深得戴笠信任与赏识。

然而,沈醉在抗战中多次立功,同时也遵照上级领导指示,策划并执行了多起针对我党先进分子的秘密暗杀行动。

【特设美男计谋刺宋庆龄】

1927年重大事件后,宋庆龄对蒋介石失去信任,认为他背弃承诺,与自己初衷大相径庭。

宋庆龄着手讨伐,携手毛主席、林伯渠等人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真相,明确划界,坚决支持我党主张与思想。

面对此景,蒋介石作为妹夫颇感为难,未敢轻举妄动。然为达成统一大业,他终令戴笠秘密策划对宋庆龄的刺杀行动。

1930年初,戴笠指派亲信部下沈醉处理相关事务,与此同时,宋庆龄迁居至法租界。

获此重要情报,沈醉即刻命令手下秘密驻扎该地,密切监视目标人物的所有行动。

期间,他屡派手下送恐吓信,并寄送枪支弹药,意图震慑宋庆龄,然而这些举动对宋庆龄未产生任何影响。

随后,沈醉蓄意指使手下杀害同盟会一名干事于宋庆龄寓所周边,意图借此警示她,使其放弃与国军对抗的念头。

沈醉惊讶地发现,此次行动未使宋庆龄畏惧,反令她更加痛恨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政府。

见计划频挫,老蒋大怒,沈醉压力倍增。经深思熟虑,他决定暂停冒进行动,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沈醉考虑后,认为强硬手段无法震慑宋庆龄,遂决定针对其软肋,从其亲近之人着手行动。

经调查,沈醉发现宋庆龄有位保姆李燕娥,两人关系亲密,如同姐妹。

沈醉派遣一名女下属接近李燕娥,频繁无故与其交谈。不久,宋庆龄察觉到了这一不寻常的举动。

我认为那人行为异常,存在问题,建议你避免与她结交。

采纳宋庆龄建议后,李燕娥断绝与对方联系,致沈醉计划落空。执行任务的女工作人员在汇报时,向沈醉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

女佣近期与丈夫分离,尚未寻得新伴侣,建议以此作为行动切入点,您看可行吗?

听了该工作人员的汇报后,沈醉顿时明白过来。

我们可策划一计,利用美貌诱惑,诱使宋庆龄的女佣中计。

沈醉迅速行动,选了一名聪明且外貌出众的年轻特务扮普通司机接近目标,精心策划多场偶遇,以加速任务完成。

数次如偶像剧般的相遇后,李燕娥对那位英俊的男特务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处日久,两人关系渐密。男特务从未探问李燕娥关于宋庆龄之事,令她松懈戒备,误以为真爱已至。

两人顺势确立恋爱关系,沈醉闻讯欣喜异常,认为计划大半已成,然而他未料到李燕娥对宋庆龄的忠诚远超想象。

李燕娥恋爱初期便告知宋庆龄,宋庆龄听后甚感欣慰,遂让李带男友来见面,欲为其把关。

男特务在宋庆龄面前表现放松自在,回答问题顺畅,因一切已提前精心设计好。

但后来,沈醉倍感困惑,因李燕娥非但未接受特务求婚,反而决绝地与其断绝关系。

宋庆龄展现出极强的反侦察意识,鉴于此,沈醉最终决定放弃原先策划的刺杀行动。

沈醉暗杀鲁迅之事同样无果。他自称无意动手,原因有二:一是他亦是鲁迅的拥趸,本就无意伤害。

二是鲁迅当时名震中外,若动手成功,他将终生背负历史罪名。沈醉深知此理,不愿成为民族的罪人,故不会轻举妄动。

因此,他因受制于上级指令,而被迫制定暗杀计划。

【入狱11年后享受副国级待遇】

1946年戴笠去世后,新任军统局局长对沈醉不满,视其为障碍。因此,沈醉后来转至军统云南站寻求发展。

沈醉任站长时,逮捕众多共产党和爱国人士。1949年底,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起义,扣押多名国军将领,沈醉亦在其中。

1950年解放军进驻昆明,卢汉把沈醉等高官转交军管委管治,随后,这些战犯被移送至北京功德林监狱。

沈醉初时难以接受从高官至战犯的巨大转变,每日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深入了解我党后,他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新思想,态度积极,整个人都发生了转变。

1958年,国庆典礼筹备之际,毛主席指示罗瑞卿通知功德林监狱,安排战犯们参与庆典活动。

沈醉等人闻讯欣喜万分,10月1日清晨,依监狱安排前往天安门广场,个个情绪激动,早早抵达。

不久,沈醉在人群中瞥见宋庆龄副主席,心中涌上羞愧,低头不敢直视,忆及往昔诸多过错。

沈醉因狱中表现突出、配合改造,加之战争年代立功,于1960年获第二批特赦战犯身份,并于同年11月重获自由。

见到周总理,沈醉心中感慨万千,思绪万千却不知如何开口。

你在军统多年,应深知当时情形,何不著书立说,助后人深入了解那段历史?

听了周总理的话,沈醉铭记于心。在文史馆工作期间,他认真编纂多本相关书籍,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到革命成果取得的艰辛。

同时,沈醉联络久别的妻子却未获回应,直至某日收到回信,但阅后,他脸上的笑容立刻褪去。

他服刑时,妻子已改嫁,大女儿意外去世,小女儿由湖南亲戚照顾,其余4个孩子留在台湾生活。

沈醉更难以接受的是,母亲已离世。他原计划在出狱后向母亲诚恳道歉,却未料到,这个机会早已消逝。

阅毕回信,沈醉茫然无措,遂寻好友求助。杜聿明闻其困境,建议他先赴湖南寻回小女儿,再做后续打算。

沈醉采纳好友建议,随即向组织提出申请,期望能与身处湖南的女儿相见。

了解事情经过后,当地民政局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成功接回其小女儿至北京,实现了她与多年未见父亲的团聚。

接孩子时,沈醉几乎认不出她,记忆中三四岁的小女儿,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闲暇时,沈醉会与女儿共游北京,尽管多年别离,父女间却无隔阂。此后,他频收友人邀请,盼其携女赴港定居,然始终未得肯定回应。

在文史馆任职时,沈醉著书《战犯改造所见闻》,旨在驳斥不良媒体不实报道,确保后人能知晓真实的历史情况。

1980年,中央领导获悉沈醉曾在卢汉起义书上签名,并令下属上缴武器。经讨论,决定将其战犯身份改为起义将领,并给予副国级待遇。

1996年,82岁的沈醉因病去世,终结了其充满波折的一生。

结语:总结而言,本文的核心观点已阐述清晰,旨在传达的信息明确无误。通过系统分析,期望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被问及父亲,沈美娟称沈醉为悲剧人物,他有过辉煌成就,也历经低谷,曾任高官,后沦为阶下囚。

在沈美娟心中,父亲始终是她心中的榜样,也是最亲密的家人,这一情感不因任何情况而改变。

他不吸烟饮酒,不涉足风月赌博,清廉正直,无愧为一个称职的父亲。

谈及父亲,沈美娟总赞誉有加,这反映出沈醉的一生颇为传奇。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