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里,住着300多户村民,所有的村民都姓李,几乎没有外姓。一次偶然的机会,村民在村里的破庙中发现了一本年代已久的族谱,打开一看,全村竟是皇族后裔,震惊世人。这本族谱目前暂寄存在市档案馆的《李氏家谱》,它详细地记载了从第一世唐太宗第五子李恪,到李恪十一世孙、太子太傅李道的后代迁徙至郧西县等地的信息。
李恪是唐太宗和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的孩子,当时也是继承皇位的热门人选,先后封为汉王和蜀王。李恪之后,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逐步衰落,到了最后一位皇帝唐昭宗时代,皇权旁落。当时控制朝政的梁王朱温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等,强逼唐昭宗、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迁往东都洛阳。李恪十一世孙、太子太傅李道父子也在其中。
38岁的昭宗深知这次去洛阳凶多吉少,但他不能让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驻跸兴德宫时,安排李道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避难逃亡。
李道带宗亲们秘密逃出后迁居湖南,后来迁到江西,再后来又迁至升仙乡桂堂里德安、武宁、建昌三县交界叫磨刀里的地方。后来又进一步迁徙到武昌,最后迁徙到郧西县土门保麦峪河黑沟口,从此在此定居繁衍。这就是现在这个村庄李氏皇族的来源。
这套《李氏家谱》是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编纂,总体保存完好,暂寄存在市档案馆。打开《李氏家谱》,第一部分记载了从第一世唐太宗第五子李恪,到李恪十一世孙、太子太傅李道的后代。
第二部分中记载了李道的第四个儿子李辂于宋太平丁丑(公元977年)和长子李德正徙武宁,直到明朝初年第三十二世李庚松(生于公元1440年)三子外迁,其中李辛七迁到荆州,李辛九迁黄州,李辛十迁到武昌府蒲圻县丰潭绣球山下。
第三部分记载了以李辛十为第一世,在李辛十迁徙蒲圻以后,在第十四世大房“理”字派世系中的“大屋茅镰冲六溪口三庄”下有“理连,字云成,迁郧阳”条目。根据条目边空白处毛笔补充部分和当地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碑可以知道,乾隆年间,李理连带着三个儿子李长安、李长宁、李长宝迁徙到郧西县土门保麦峪河黑沟口(即现在的郧西县土门镇麦峪河村)。200多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成几百人的大家族。
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历史讲究的是传承,一个家族兴衰史,其实就是一个家谱演变史。这个族谱书写严谨,受到历史专家的鉴定,具有极其重大的文物价值,为研究李唐王朝和五代十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