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是躺平的天堂,农民已经进城了。”
最近,一条关于“农村没有钱”的热搜,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农村女孩分享了自己回村创业的故事:
刚回村里时,她做直播带货,因买菜欠下10万元外债。父母帮忙还了一部分,但仍然欠款不少。为了还债,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卖空了自己的一套房子。
这条视频发出后,获得很多点赞。评论中,有人表示同情:
“我认识的很多农村女孩,都是负债十几万,然后外出打工还债......”
也有人觉得,回乡创业、直播带货,是不错的选择:
“我表姐也是农村的,大学毕业后回老家,现在年入百万。”
不过,在众多留言中,有一条评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不要美化农村了,农村根本没有钱。”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今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一则材料,给出了答案。
根据材料,2022年,国家对3.6万个村庄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54亿元。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投入资金近2万亿元。
在农村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学校、医院、卫生所建设标准得到规范,乡村养老托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这些投入,让越来越多农民看到了希望。
在山东临沂市河东区太平镇前流村,记者看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厕所也实现了全覆盖。
村民刘京安说,过去家里没钱的时候,经常停水停电,现在不愁吃不愁喝,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少地方还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创业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江口镇的农创空间里,返乡大学生吴洽兵正在向游客介绍土鸡蛋。
吴洽兵说,他在城市打拼多年,感觉压力很大。回到家乡后,他决定创业,并建立了这个农创空间。目前,他已经带动70多名乡亲就业。
在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侗族绣娘张丽萍正在为客户量身定制服装。
张丽萍说,以前在家只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很难挣钱。自从到村寨开刺绣店后,收入提高了,还能照顾家庭。
不过,虽然农村收入在增长,但整体看,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391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2%。其中,农业产值54810亿元,林业产值9445亿元,畜牧业产值11063亿元,渔业产值10403亿元。
按不变价计算,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相比之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突破了4万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8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58元,差距进一步拉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牛凤瑞分析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到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比2012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地区产业附加值较低。农业在我国产业中占比重较高,但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小等原因,农业创造的财富有限。
这也意味着,打工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与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事实上,不只是收入低的问题。近年来,农村还有两个问题备受关注——
一个是留守儿童问题。另一个是“不想结婚、不想生育”问题。
在一些乡村,当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打工时,他们会将房屋租赁或卖掉,甚至搬到县城居住。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
以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为例,当地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生态黑猪养殖业。可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原因,年轻人不愿返乡。
对此,有专家表示,需要从政策层面予以重视:
比如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促进产业升级等。
不过,在不少专家看来,比起“农民没钱”,更让人担心的是“心没了”。
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牛凤瑞说,在城市生活时间变长后,不少农民对农村感情变淡,回家后找不到归属感。如果长期处于失落状态,他们的心灵会越来越孤独,最终选择逃避。
他说:“‘空心村’并非只是指村庄空无一人,更关键的是缺乏人心。”
所以,如何留住乡村的人气,成了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