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一场与“懦弱”的抗争,看完后我也想出去旅游了

逆流而下 2025-03-30 09:57:21
慕名而来。

在看之前,我知道这个故事有一个明确的人物原型,知道它讲述了一些让人习以为常的现实,知道这里有很独特的叙事视角。

看完之后,我只能说这个故事本身,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与自身、与他人、与其他什么有关的思考。

这是一代人的缩影。

在这些缩影中,她们是女儿、是姐姐、是妻子、是母亲、是外祖母,她们似乎从出生之时起就背负着因为身份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担子,终其一生埋没在那个“等”字里,一直也无法挣脱。

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呢?是传统,是时代,是约定俗成,是所有一切的一切人们默认的社会规则,是其他人这样你也要这样的枷锁,是他人对你的期待和吹捧,是无形之中的道德绑架。

她们忍啊,等啊,熬啊,也曾心怀梦想,也会畅想过属于自己美好的生活,但终究埋没在柴米油盐中。

最终化为一场叹息。

于是我在思考,这些责任与义务是哪来的呢?

为什么被赋予了一个身份之后,就顺理成章地需要做这做那呢?为什么女性必须伟大必须奉献,为什么姐姐必须牺牲,为什么妻子必须贤惠,为什么母亲必须为整个家庭付出?

为什么她们的人生都无法自己做决定,需要主动或者被动地听从其他人的安排,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和需求,还被其他人视为理所应当?为什么属于一个家庭的负担,身为伴侣的另一个人无法感同身受无法共同承担?

这一切,到底是道德绑架还是责任感,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于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懦弱。

懦弱啊,人真的在大多时候都是懦弱的,不敢去做出改变,不敢面对失去之后的现实,不敢打破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樊笼,不敢辜负其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于是啊,从少年时候起,她就一直在退让,在各个身份中占据十分绝对的奉献地位,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而最终终于在一个“举家同庆”的日子里忍无可忍,完全地不顾夜晚不顾明天不顾以后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规划和梦想。

人啊,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

我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句话的呢?是我看到了那个一直以来很理解母亲的女儿,一直以来劝母亲不要懦弱的女儿,却在照顾孩子上对自己的母亲来了一次道德绑架。

她曾经的那些无条件的支持,也不过是在自己有底气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底气,她就会重新依赖于自己的母亲,不去想母亲本身是否愿意。

这确实无可厚非,毕竟人只有在富有的时候才会慷慨,但作出决定作出选择的人,终究最后还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终究是要负起人生的重担的。

而那个母亲又怎么不是在负责呢?她当年的结婚是自己的选择,所以为这个选择负责了三十年;而她这次的离开也是一种选择,面前未知的风雨便是她需要负责的事情。

而人啊,对不起的始终是年少的自己罢了。

我一次又一次看着故事中那个坐在车里叫嚷着要带着朋友们云游四海的少女,从最开始的会心一笑到后来的红了眼眶。

每个人都有那样一段无所畏惧意气风发的时候,少年的他们朝气蓬勃,觉得天下之大可以任凭自己闯荡,也觉得自己未来的人生会有无限的可能。

而这样的少年,终究会被岁月的冲刷磨去棱角,将当年的豪情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只有在回忆往昔的时候不由自主地留下一声叹息。

故事中的主角是这样,故事外的我也是如此啊。

看完之后,我反而想要旅游了。

可能受最后的片尾曲的影响,也可能是看着主角开车上路看到的那一路的风景心生向往,亦或者我本来就一直期待新的一年的一场出游。

总之,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出去玩玩。

那么,不懦弱,就从规划自己的假期开始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