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4年12月3日,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加强对美国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包括禁止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并对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关键军民两用材料实施更严格的控制。与此同时,相关政策还特别强调将加强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若违反规定,将依法追究责任。对于这一强硬举措,美国的反应异常冷淡,令人不禁怀疑,美国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中国的新一轮挑战。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尤其是美国。根据港媒《南华早报》的报道,美国政府对中国这一公告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迟钝。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在中国宣布这一消息后,几乎选择了沉默。直到媒体追问,才勉强给出了回应。在后来的官方声明中,美国国务院表示将“评估”中国的新限制措施,承诺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但没有任何具体行动或明确表态,依旧是空洞的“供应链安全”口号,试图在全球供应链的多样化中寻找“出路”。
美国的回应就像是典型的拖延战术,他们并没有丝毫实质性的动作,甚至连针对中国出口管制措施的具体分析和应对计划都没有。美国官员们依旧把话题引向所谓的“去风险”战略,强调与其他国家合作实现供应链多样化,继续拿着陈词滥调试图掩盖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无能。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丹特·帕特尔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不仅没有正面回应,还迅速转移了话题,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态度。接下来的回应依旧是一番毫无实质内容的空话:“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来跟进这个问题。”这种漠视与回避,正好反映出美国政府在中国出手之后的真实心态,既无力有效反击,也缺乏应对策略,只能继续敷衍公众,给出没有实质内容的模糊答复。
美国政府的无力应对,实际上暴露了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时,美国显然陷入了外交僵局,无法有效施压。毕竟,镓、锗、石墨等两用物资对于许多高科技行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半导体、通信以及航天等领域,这些核心材料的控制意味着中国有了卡住美国“命脉”的筹码。其次,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战略物资领域,中国已经开始布局,采取强有力的出口管制措施,打破了美国对全球供应链的垄断局面。美国在中国宣布管制后显得如此被动,实际上也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弱点。
美国在面对中国这一“强硬出手”时,根本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危机感,反而是选择了“保持沉默”,通过模糊不清的外交言辞来转移焦点,甚至在最初的几天时间里,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公开的回应。这种沉默的背后,不仅暴露了美国的战略困境,也彰显出他们在全球高科技领域逐渐失去话语权的现实。
中国这次出手的背后,不仅是对美国日益升级的经济战的回应,还是对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新审视。镓、锗、石墨这些关键矿产对于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而这些矿产的产地,正是中国主导的区域。中国将这些战略性物资的出口控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表明中国在全球资源分配中已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决策者。通过对这些关键物资的出口管制,中国向美国及其盟国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在关键技术和资源领域,你们不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断深化布局,美国的贸易霸权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崛起,意味着全球产业链的中心正在悄然转移。中国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还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迅速追赶,甚至超越美国。而这一次的出口管制,正是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话语权的体现。美国政府对此的沉默,正是他们无法面对这一现状的表现。
这场由中国“出手”引发的外交风波,无疑会对中美关系以及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管制政策,将迫使美国及其盟国重新审视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美国无法继续像过去那样将所有问题视为“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尤其是当中国已开始在全球关键资源和高技术领域构建自己的战略优势时。
美国的反应虽然迟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都在提醒世界,全球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不再是全球供应链的附庸,它正在崛起为一个能够在关键领域对抗美国的超级大国。随着中国的政策逐步加强,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走向或许将完全颠覆传统的西方主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