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容易忽略的九个“小细节”

未来有苑 2024-02-03 05:02:59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可千万不能忽略一些“小细节”。要知道,校长对一些“小细节”不在意,最后可能影响育人“大局”。

因此,管理者要厘清头绪,敬畏规律,尊重常识,科学施策,在水到渠成中求得发展,既要注重学校规划与顶层设计这些“大管理”,也要审思校园标语、国旗下讲话、学校微信公众号这类“小细节”。

细节一:校园标语写给谁看?

校园标语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作为一种潜在、持续且相对稳定的教育因素,校园标语的阅读者在校内有教师和学生,校外有领导、家长、来宾等。

标语应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在这二者之间又应该偏向学生,所以标语要适合学生阅读与认知。

校园标语要简洁、明快、直白,直抵学生心灵。除选用适切的名人名言外,也可以发动师生进行“原创”。

比如组织校园文化标语征集活动,包括教师办公室标语、绿化带标语、运动场地标语、教室标语、食堂标语等。除此之外,学校的校园精神与办学愿景可以来自师生,贴合校情、师情、生情与学校发展定位。

细节二:国旗下讲话讲给谁听?

各中小学每周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主要是讲给学生听的,要根据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用心撰写讲话稿,既要简短、精练,又要具有号召性、口语化。

特别是面向小学生的国旗下讲话,怎样让他们听得明白,对讲话人来说是首先要考虑的。

再者,国旗下讲话并非一定安排校长、主任按级别从大到小“轮流坐庄”,也可邀约一些优秀学生、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等。

比如邀请本校毕业生在国旗下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通过校友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学习校友的优秀品格与精神。

细节三:学校微信公众号为谁办?

各中小学普遍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读者主要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关注学校发展的群体,因此在内容上要兼顾。

学校微信公众号需要面向一线,多关注教师的教学与生活,多关注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呈现学生学校生活的精彩瞬间。

笔者在农村小学当校长时,明确要求学校宣传要“镜头向下”,多发现并推送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并且每学年举办一次“身边的感动”故事征集,其对象有教师、家长、保安、食堂工作人员,让更多的“平凡人”来到“舞台中央”,展示风采,树立榜样,弘扬正气。

细节四:食堂菜谱由谁来定?

不少中小学校都有食堂。师生吃什么样的菜由谁来定,各中小学校略有不同,有由校长直接把关确定的,有由分管校长与总主任确定的,还有由总主任与司务长确定的。笔者认为,师生食谱应由教师与学生决定,在师生饭菜相同的情况下,应倾向于让学生决定,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对菜肴的喜好。

学校可采用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想吃什么、爱吃什么,为学生提供热心服务。“一厢情愿”式的菜谱,学生不愿意吃,做出来浪费不说,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不应以“学生挑食”“众口难调”为由回避这个问题。除了食材的确定,烹饪技术也应该被关注,学校要像关注教学质量一样关注伙食质量,让学生吃饱、吃好。

一些学校实行校长“陪餐制”,是个促进工作的好办法,但要做到真陪餐,说真话,不能只为拍照上传而陪餐。

细节五:课后服务算不算教师工作量?

顺应“双减”,落实课后服务要求,几乎所有在职教师都加入了课后服务的行列。课后服务算不算工作量?有的学校认为算,因为老师延长了工作时间,且付出了劳动。有的学校认为不算,理由是参加课后服务是付费劳动。

教师工作量包括定时工作量、课时工作量、辅助性工作量、职务工作量、临时性任务工作量等,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付出了劳动,都应计入工作量。

细节六:教师备课是手写还是借助电子设备完成?

信息化时代,教师备课完全可以实现电子化,但一些中小学为防止教师“偷懒”,仍然要求教师手写备课教案,而且必须写出详案。

实际上,教师电子备课省时省力,还能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教法、学法,进行作业设计,即使教师在现成的电子教案上做一些修改、完善,也未尝不可,在教学上本来就倡导“有用的东西”可以共享。

细节七:教师写读书笔记是否要规定字数?

处在学习时代,教师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促进专业发展。同时,教师坚持读书也是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各中小学普遍倡导教师读书,并提出具体要求。基本的要求一般是写读书笔记,有的学校还规定教师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读书笔记必须达到多少字。

读书本是随性而为、因需而读,给读书附加上硬性的笔记,并且做字数要求,使原本愉快的读书行为变成了任务,无异于蜗牛背上了壳儿。

教师读书,愿意摘录下好句好段,写下体会或心得的,是其个性化行为,值得提倡,但不宜统一规定。

我在一个小学担任业务校长时,曾组织了一次教师“十佳”读书笔记评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事后想想,这个活动不受教师欢迎也不无道理。本来读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若是硬要评出个好坏,难免让教师有不同意见。后来我转变思想,组织了读书沙龙活动,让老师们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先写后说,也可只说不写,效果不错。

细节八:是否每节课都要巡?

巡课是管理者掌握教学动态的途径之一,有的学校实施得比较严格,课课有人巡,且设计有相应的记录表格。是否有这个必要?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是管理成本消耗太大,特别是对中等规模以上的中小学校来说。以我曾担任校长的一个小学来说,全校每天144节课,且不谈晨读、午间和课后服务,加上管理人员本身也有课务、事务,精力十分有限。

二是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的学校一堂课甚至巡若干次,校长巡,业务主任巡,年级主任巡,值日教师巡,对学生肯定有影响。其实大部分教师都是遵守教学常规的,可以有针对性地巡课,发现问题个别谈;偶尔也可以全面巡课,共性问题集体讲。

细节九:提优补差是否需要记录下来?

想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有效的路径是提优补差。为体现教师工作过程,不少学校就此做出类似于这样的工作布置:教师制定方案,一生一策;做好提优补差辅导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内容、效果;做好与优差学生谈话记录,包括谈话的时间、地点、内容、效果。

提优补差本身是一种随机性的工作,一般在课后或课堂上适宜的时机,根据学生自己提问或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个别化教学活动,教师一般不会去提前计划,更谈不上活动后去记录下来。

与其花大把的时间做这些记录工作,不如让教师更多地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对话学生、发展学生。由此我还联想到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填写的“作业设计记录”“作业批改记录”“晨周会记录”“家访记录”“学生请假记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且容笔者发问:“这些记录均是‘必需’的吗?有其他替代方式吗?学校管理是‘做’的学问,不是‘制造’成堆的文件和表格。”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是一件件事情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善于审思事情背后的教育理念。细节所反映的似乎不是大问题,但如不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就会使问题从小到大,影响“大局”。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教师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期待同行们把细小的问题放大看,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看,在思考与明辨中笃行致远。

来源:顶尖校长

作者:吴夕龙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党支部书记

转自:云南校长界

3 阅读: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