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提问是:
关于写作,技巧到底重不重要,是不是要去学习很多技巧,才能开始写?
我的回答是,技巧不重要,至少没有想像的那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目前个人写作(我这里说的是新媒体),有两种方向:
一种是写文章投稿,投到各种公众号、头条的大、中、小号的收稿平台,换取稿费。
这样的平台收各种稿件,比如书评、影评、人物稿、故事、观点文章等等。
稿费从几十到几百、几千元不等,看平台的用户量来,一般大号的赢利能力更强,稿费也会给得更高。
我之前在写作班上的同学,很多都是可以做到稿费比自己的工资还高很多的。
因为写作投稿,她们有了一分额外的保障,哪怕是在疫情期间,他们本职的工资在减少,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收入。
这种方式下面,技巧可能占到20%,选题立意等其它占到80%。
因为编辑是否采纳你的稿件,首先看的是这个选题的角度新不新、有没有切中他们平台的用户痛点,再看的是素材是不是新的,是不是那种烂大街的素材。
最后才看的是你的标题、文章结构、行文、开头、结尾的这些技巧。
另外一种自己运营账号,是以输出自己的专业经验,以及经营自己的品牌形象为目的。
通过不断的输出自己的专业内容,获取用户,然后通过个人咨询、课程、训练营等知识产品变现。
这种方式的个人印记更深一点,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输出自己的内容来提升影响力。
每个人都是有温度的人,通过帮助一类人解决普遍的问题,就可以获得回报。
比如做情感类的,就可以帮你解决情感问题。
做产品的,可以帮你解决产品设计、运营的问题;
做个人品牌的,可以提供个人品牌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方式下面,文章的技巧的重要性占比会更低,10%左右,而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提供了什么认知?然后你又做到了什么?
这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更关注那些在某个领域确实做出成绩的人,因为他做到了,所以他的身上一定有我没有的认知。
更因为他做到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相反,一个人如果使劲说什么什么好,但是他既没有什么我没有的认知,也没有做到,这样的文章,我经常是看不完的,即便看完,也不会去关注他。
为什么很多人都信服王阳明先生,像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等,以至于他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就是因为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既能做成事(平定宁王判乱如剿灭区区鼠窃之贼),又有思想德行留布于世(心学),让无数世人获益。
在投稿的情况下,重点不在于你有没有做到,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够找到好的选题,以及新的、有影响力的素材,这是文章可以投大号、还是中号还是小号的核心要素,再结合新媒体文章的技巧来使文章增色。
而写个人账号,经营自己的品牌的,更在于你在该领域的认知,以及是否做到,是否可以解决他人的问题等。
当然,我并非说技巧完全不重要,因为如果标题不行,那么打开率就会很低。
如果开头不吸引人,那文章的完读率就不高,因为人没有欲望读下去。
如果结尾不精彩,就很少会有转发、点赞和评论。
我的意思是,要分清先后,技巧是在你的选题、认知和行动之后。
孔子说: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说我们做事情,要有先后顺序。搞错了顺序,就抓不住本质,像浮萍一样随风飘荡。
今天听到这个老师标题的10个技巧,兴奋得睡不着觉,明天听那个老师说结构的几种范式,又激动不已。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技巧很容易学会,而选题、认知和行动,则更难。
我自己投稿的经历就是这样子,我好好地拆解平台的几十篇阅读量、点赞量和在看量最高的文章,再加上老师的一些讲解,就基本上掌握了。
文章的开头有哪些方式,是用名人名言、还是小故事、还是名人故事等。
小分段怎么论述,金句、评论怎么排?
列举事例怎么列举,怎么讲一个故事?
这些都很好学。
难就难在怎么找到独特的选题方向,构思一个故事,甚至自己策划出一个好的选题来。
虽然它的方向也同样是去拆解,但是真的是比较难的,这是我真实的体会,搞定了这个,就可以投大号上稿了。
做自己的个人账号,我的真实体验也是如此,如果我的认知比别人稍多一点点,或者做到了一些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我日更了240天,每天早起阅读写作,说不上什么成绩,但也能体现自己坚持努力做一件事情了。)。
这样的文章可能阅读量、点赞都会相对多一些。粉丝增长得也会多一些。
所以,一个人能力很强,在某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即便写作的技巧一般,也能够影响很多人。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50/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35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如果你也想改变,追求梦想的生活,我建了一个早起、学习的成长社群,欢迎关注私信,一起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