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界的“大佬”英伟达,最近就摊上事儿了。
前脚美国政府下令断供中国市场,后脚创始人黄仁勋就跑到中国香港发话了。
有人说,这是黄仁勋左右逢源的高明手段;也有人觉得,这是在两边讨好、两边都没落着好处。
一个顶级科技公司,怎么会陷入这么尴尬的境地?
该事件的背景
事情要从11月23日说起,这一天,黄仁勋出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学位颁授典礼上,他拿了个工程学荣誉博士学位。
按理说,领奖发个感谢就行了,可他直接发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演讲。
开头倒是没啥特别,说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技术,整个世界都因此被“重置”了。
这话说得挺高大上,但也挺正常,毕竟AI确实是个大热话题。
可接下来,黄仁勋提到了一些“敏感词”。
他说25年前英伟达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见证了中国科技产业的成长,还特别提到“开放研究”是现代科学的奇迹,必须保护这种全球合作的形式。
黄仁勋还说,希望香港的学生未来能加入这项事业。
乍一听没啥问题,但细品就不对劲了,为什么一个美国企业的CEO,跑到香港来强调“开放研究”?
而且这个时间点特别敏感:美国政府刚刚要求英伟达断供中国市场,台积电也收到类似指令。
英伟达的“危机感”其实早就有了,华为在AI芯片领域加速追赶,还成了英伟达的“主要竞争对手”。
中国市场又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断供的后果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要命的是,英伟达的芯片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材料,比如镝——全球99.9%的镝都来自中国。
如果真被中国“卡脖子”,英伟达可能连一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这些背景,才是黄仁勋这次讲话格外引人注意的原因。
黄仁勋发言折射出的问题
1. “断供令”的两面夹击
美国政府对英伟达下了“断供令”,表面上看是为了打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但实际上也给英伟达自己挖了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英伟达失去中国市场,直接就少了一大块收入。
更别说,中国的AI产业正迅速崛起,华为等公司已经在芯片领域迎头赶上。如果英伟达被“拒之门外”,很可能会给中国竞争对手“让路”。
2. 依赖中国的“稀土命门”
英伟达的芯片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的材料供应,尤其是稀土元素镝。
据《纽约时报》报道,英伟达近年来改进了芯片的生产工艺,用镝制作了大量的微型电容器。
这种材料的耐热性特别强,是高端芯片的关键。
问题是,镝这种稀土金属99.9%产自中国。换句话说,中国如果不卖了,英伟达可能连芯片都造不出来。
这种“命门”被人握在手里的感觉,恐怕是黄仁勋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3. 中美竞争下的“夹缝生存”
黄仁勋的身份很微妙,他出生在中国台湾,后来移民美国,创办了英伟达这样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
但在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他的身份让他在中美两边都显得格外敏感。
美国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轻易倒向中国,但中国又是英伟达赖以生存的重要市场和供应链来源,稍有不慎,就可能两边都得罪。
4. “开放研究”的微妙态度
黄仁勋提到“开放研究”,这看似是在强调科学的全球合作,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番话更像是对美国政府的微妙反击。
美国近年来不断通过技术封锁和贸易制裁来打压中国,导致全球科技合作受到很大影响。
黄仁勋的这番话,既可能是对美国政府政策的不满,也可能是向中国“示好”,希望能在未来的合作中为英伟达争取更多机会。
5. 香港讲话背后的“求生欲”
黄仁勋选择在香港发表这番讲话,也显得意味深长。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黄仁勋在这里讲话,既能避免过于直接地站队,又能把话传递到中国内地。
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他对中美关系的复杂态度。
他既不想彻底得罪美国,也不想失去中国市场,这种求生欲在他的话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他说的那些话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科技企业家在中美博弈中的无奈。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真的能让他和英伟达全身而退吗?
要知道,科技竞争不是打太极,站不稳立场,可能连出场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