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之殇:人心散了,再怎么努力都没用

微笑蜻蜓 2025-02-24 10:22:24

太平天国最后走向失败了,那它究竟是为什么失败的呢?其实关键就在于人心散了,一旦人心不齐,不管再怎么去努力,也都是做无用功,没办法改变失败的结局的。就从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在嘉应州败亡为止,这整个过程当中,太平天国的“人心”压根就从来没有真正凝聚到一块儿过。人心都不在一起,这样的状况下,它最后的结局自然也就能够预料到啦,那就是以失败告终。

话说冯云山来到了紫荆山这个地方,那可是干了一件大事呢。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与努力,成功地让拜上帝教在这里扎下了根。经过一番发展,信徒人数不断增加,最后竟然达到了三千多人呢。这可不得了,这三千多人的规模,就好比是为之后的金田起义积攒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初始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赚取到了第一桶金,为金田起义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基础呢。

冯云山有着这样的设想,他计划让洪秀全担任元首这一角色,不过呢,这个元首并不负责处理具体的政务。而冯云山自己则出任“军师”一职,军国大事都由他来负责处理。就这样,一种由洪秀全和冯云山构成的二元结构就形成了,这便是太平天国最初所设定的一种领导架构模式。

冯云山这个人能力相当出众,而且具备很强的大局意识,同时还拥有难能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呢。在传播拜上帝教这件事情上,冯云山一直都是打着洪秀全的名义去开展相关活动的。他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知晓,在遥远的广东花县,存在着一位被称作洪先生的首领人物。

大家都知道“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话吧,说的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再难的事儿都能办成。当时冯云山在紫荆山那发展得可顺利啦,洪秀全得知这个情况后,那是高兴得不得了,脸上成天都挂着笑呢。可哪成想啊,这事儿到后面发生了变化。杨秀清和萧朝贵这俩人在半路上突然崛起了,他们的出现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把之前的那种局面给改变了,之前的那种顺利发展的态势也就跟着不一样喽。

在那段时期,冯云山遭遇了被逮捕入狱的情况,而洪秀全在对其展开救援行动的时候,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救援工作做得不太得力。就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杨秀清采取了一种特殊的举动,他通过表演“天父”下凡的方式,来达到稳定众人之心的目的。并且呢,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周旋,最终成功地将冯云山从狱中救了出来。没过多久,萧朝贵也有了相应的行动,他模仿“天兄”下凡,借助这样特殊的形式来对内部事务进行处理呢。

洪秀全、冯云山那可真是被杨秀清、萧朝贵的“下凡”之举折腾得苦不堪言呐。怎么回事呢?要知道,这拜上帝教是他们搞起来的,大家都信着呢。可杨秀清、萧朝贵搞出“下凡”这事儿来后,如果洪秀全、冯云山去否定他们的这种行为,那就等于在告诉大家拜上帝教是骗人的玩意儿。这要是被大家知道了,那拜上帝教还咋搞下去呢,他们在这上面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寄予了那么大期望,可就全都玩不转啦,他们哪能承受得起这样的结果,所以真的是特别无奈呢。

除此之外,冯云山还采取了拉拢韦昌辉、石达开这些拥有较强实力的人物的做法。他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为了能够对杨秀清、萧朝贵起到一种制衡的作用,进而确保权力中枢可以保持稳定的状态。

杨秀清和萧朝贵获得了所谓“下凡”的资格之后,就时常来到“凡间”,也就是众人面前进行训话呢。他们这么做,其实就是想借此来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哦。而且呢,这两人之间还存在着明争暗斗的情况。在这样的局面下,当时太平天国整体的“人心”状况呢,已经和以往不一样啦,已经发生了改变咯。

当发动起义之时,洪秀全与冯云山居然都没办法在现场,这究竟意味着啥情况呢?其实啊,这就给了杨秀清和萧朝贵可乘之机。他们心里打着小算盘,想要实际掌控太平天国的大权呢,压根就没把自己当成是普通的臣子。就这样,太平天国的内部开始出现了裂痕,矛盾也渐渐滋生啦。

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清军展开了对胡以晃家的攻打行动。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洪秀全、冯云山二人的处境一下子变得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就在这样万分紧急的时刻,杨秀清施展了“天父”下凡这一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兵遣将,派遣兵力前往救援洪秀全和冯云山。而这一场景,在历史上被称作“迎主之战”。

在1852年的时候啊,发生了不少大事呢。这一年,冯云山和萧朝贵这两位重要人物,相继在战场上不幸阵亡了。这么一来呢,局面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杨秀清的地位一下子变得格外突出,可以说是几乎一家独大了哦。大家也都晓得,杨秀清这个人呢,他的军事能力那可真是相当强悍的,在指挥作战等方面确实有着很出色的表现。不过呢,这人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太目中无人啦,甚至连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他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呢,觉得自己可了不起了,完全没把洪秀全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当回事。

话说啊,那杨秀清常常会搞出一个举动,就是让“天父”下凡附身到自己身上。一旦这样,他就会对那些诸侯王们进行杖责惩处呢。就像韦昌辉、秦日纲等人,都遭遇过这种情况,被弄得很是下不来台。而到了后来呢,杨秀清更是做出了一件让局势变得极为紧张的事儿,他居然想着要给自己册封“万岁”的尊号。这一下,可就和洪秀全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啦,双方的关系变得格外紧张起来。

据李秀成所言,韦昌辉和石达开内心对此很是不服气,他们觉得杨秀清的行事作风实在是太过于嚣张跋扈了。于是,这两人便联合到了一起,共同谋划着要去对付东王杨秀清,其目的就是要将杨秀清以及他的两个兄弟给除掉。不过,他们也明确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那些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和伤害。

在1856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太平天国影响极为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天京事变爆发啦。这一事件呢,其实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各个诸侯王之间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总爆发。它所产生的影响那可真是相当深远呢,从这之后,太平天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由原本兴盛的局面逐渐转向了衰落,每每回顾起来,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感到痛心。

天京事变所带来的影响那可是相当严重的。这一事件可不单单是让太平天国一下子损失了多达2万的老兄弟这么简单哦,更为关键的是,它直接致使拜上帝教的信仰体系就此崩溃了。要知道,杨秀清在太平天国里那可是有着极为特殊的身份,他可是被视作“天父”的代言人呢,按道理那是有着极高的权威地位的。可谁能想到呢,最后竟然死在了自家兄弟的手中。而且呢,像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这些也都算是上帝的子女,他们居然也开始自相残杀起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说,普通的民众也好,那些原本信奉太平天国的人也罢,谁还能继续去相信太平天国呢,大家心里肯定都犯嘀咕了,这太平天国到底还靠不靠谱哦。

咱们来看看太平天国时期的一些情况。韦昌辉对杨秀清发起攻杀行动,这其实意味着他的信仰出现了崩溃的状况呢。之后呢,韦昌辉和石达开之间的矛盾不断地激化,而这一情况就致使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一步步走向了衰败。再后来,石达开回到京城开始辅佐政务,在这个过程中,他把秦日纲、陈承瑢给处死了,这一系列举动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原本的文官系统彻底崩盘了,整个体系都没办法正常运转,陷入了失灵的状态。

石达开当时做了一个不太明智的举动,也就是出了个昏招,这一下可让洪秀全心里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之情呢。洪秀全为了制衡石达开的权力,就把洪仁发、洪仁达册封为王了,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石达开起到牵制的作用。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石达开因为这件事大为恼怒,一气之下竟然选择离开。而且,他这一走还带走了足足10万的兵马呢。这么一来,太平天国的那些将士们可就犯难了,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往哪儿去,该怎么办才好了。

石达开其身份乃是臣子,而洪秀全则为君主。想那翼王石达开竟然率领着兵丁独自行动起来,这一情况所代表的含义可就严重喽。这等于是宣告天王洪秀全仿佛成了个有名无实的摆设,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们已然失去了应有的约束能力啦。如此一来,王权原本该有的那份威严也就彻底丧失殆尽,变得颜面无存喽。从这之后呢,各地的将领们纷纷凭借着自己所掌控的军队,只注重自身势力的发展,而对于这种局面,根本就没办法去加以有效遏制。

我们都知道,天京事变的发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它把太平天国的“人心”都给带走了。不过呢,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人并没有选择放弃。他们深知要想让太平天国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重新把那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再次凝聚起众人的心气。于是,他们亲自率领着士兵奔赴沙场,四处征战,一心想要实现太平天国的中兴大业呢。

在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当中,比如桐城之战、舒城之战、浦口之战、三河之战,还有二破江北大营之战以及二破江南大营之战等,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将领表现十分出色,在这些战役里他们都取得了胜利。通过这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他们给予清军主力极为沉重的打击,让清军主力遭受了重创呢。

大家得明白,陈玉成和李秀成他们所带领的那些兵马呢,其实都是新招募来的哦。可就是这样一支新组建的队伍,居然能够在一场场的战争当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呢。从这一点上,就完全能够充分证明英王陈玉成以及忠王李秀成他们二人的能力是多么的强劲。然而呢,要知道,在那种局势之下,要是没了“人心”的支撑,就算是陈玉成、李秀成这般厉害的人物,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可面对人心不齐或者失去人心的状况,也实在是有些无可奈何。

天京事变的发生,还有石达开的出走,这两件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在此之后,洪秀全对那些诸侯王就再也没办法给予信任了,哪怕这些诸侯王自身能力很出众,并且对他也是忠心耿耿的,洪秀全内心的那份信任却也已经消失不见了。

李秀成在其所写的自述书中,表露了对洪秀全一些做法的强烈不满,其中特别突出的有两点情况。第一点就是洪秀全热衷于重用自己的亲信、家人以及族人。哪怕这些人压根就没什么实际能力,甚至有的还只是小孩子呢,可这在洪秀全那儿都完全不是事儿,丝毫不影响他对这些人的重用安排。

信任有时竟等同于重赏,可得到这份信任的人呢,往往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功劳,甚至品行还十分恶劣。想想那些在沙场上拼死苦战的将士们,他们浴血奋战,历经艰难,却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得多不是滋味,真的是情何以堪呐。就像李秀成曾经说过的那样,有一些将士明明是立下了功劳的,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而另外一些人呢,毫无功绩却能平白无故地享受优厚待遇,获得赏赐。在这种情况下,将士们心里都凉了半截,很多人都想着干脆散伙算了。只是,当时清军那边又不允许他们投降,没办法,将士们出于无奈,才不得不继续咬牙坚持下去。

另外,洪秀全当时推行了一种“封地制”呢,这一推行可不得了,结果弄得遍地都是诸侯一般的存在啦。咱们知道常用的汉字也就三千多个,可他封王居然达到了2700多人呢。而且还有个规定,就是这些被封的王还不能重名,这封王封得也太随意、太泛滥啦,都到了这种让人咋舌的地步喽。

当时的情况是封王数量比较多,而且这些被封的王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统属的关系哦,每一位在名义上还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领地呢。这样的一种状况呢,从一方面来讲,确实是能够起到激励那些将士们的作用,让他们鼓足劲头去奋勇拼杀,不断地去开拓国家的疆域。但是呢,从另一方面来看,却也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哦,那就是很容易使得这些将士们陷入到一种怪圈当中去,他们会一门心思地去争夺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并且还得花费精力去保护它,久而久之呢,就失去了那种从大局着眼、考虑整体利益的大格局啦。

咱们来说说安庆之战啊。当时的情况是,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那座城池是很难守得住了。像悍将叶芸来呢,就想着要突围出去,这样好歹能保存一下自身的实力。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为啥陈玉成不答应叶芸来突围的这个想法呢?说起来原因其实挺简单的。要知道,安庆这块地方那可是陈玉成的领地,就好比是他在这一片能拥有话语权的重要本钱呢。对陈玉成来说,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英王,他在安庆这事儿上可输不起,所以才不答应叶芸来突围的提议呢。

大家都知道,当时面临安庆需要救援的情况,可奇怪的是,除了陈玉成之外,其他将领似乎都不太愿意伸出援手啊,就说李秀成吧,他干脆就没去救援安庆。这是为啥呢?其实啊,在那些将领们看来,安庆又不是自己所管辖的领地。为了去救援安庆,那可就是要替英王陈玉成冒险出力,就好比是去火中取栗一般,自己不仅得不到啥实际的好处,说不定还得折损不少兵马呢。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会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儿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封地制”这种制度施行之后啊,带来的影响可不小呢。它使得那些诸侯王们,心思都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就连最基本的人心也渐渐失去了。就好比李秀成吧,后来呢他好不容易夺取了江浙一带,要知道那可是相当富庶的一块地方,按常理来说,要是各方面条件具备,应该能好好守住才对。可就是因为受到之前“封地制”所带来的那种不良影响的波及,即便有了这么好的一块地方,最终却还是没能守得住。

我们来说说淮军、楚军以及洋枪队攻打江浙地区时的情况。当时呢,这几支队伍加起来的兵马数量还不到3万呢。那再看看太平军这边,李世贤在浙江所率领的兵马足足有30万之多,李秀成在江苏带领的兵马同样也达到了30万。这么一算的话,太平军的兵力可是清军的整整20倍。可让人疑惑的是,在这样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太平军最后怎么就没打赢这场仗呢?这其中的缘由还真值得好好探究一番呢。

咱们来看看江浙争夺战这事儿啊。在这场战斗当中呢,太平军并没有选择集中自己的兵力,去主动寻找合适的时机,好把清军给一举歼灭掉。相反,他们只是各自守着那些城池要塞,采取的是一种很消极的防御策略哦,就这么干等着,结果呢,就只能被动挨打啦。再说说楚军和淮军这边,他们确实算得上是精锐之师呢,不过呢,他们的人数其实并不多哦。要是太平军制定的作战方案没什么毛病的话,按道理来讲,还是有很大机会能够战胜这两支军队,把对手给搞定的。

在1864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太平天国来说极具标志性的大事,那就是天京陷落了,这也意味着太平天国就此灭亡。不过呢,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这边还有像李世贤、汪海洋这样的人物,他们手上可还掌握着几十万的大军,从兵力数量上来看,其实并非就完全没有机会来个绝地逆袭,扭转局势的。然而,让人感到惋惜的是,李世贤和汪海洋这两人,并没有从之前的种种经历当中汲取到该有的教训。他们在继续和清军展开激烈战斗的过程中,居然还不忘了相互之间搞些拆台的事儿,这无疑对他们自身的处境是更加不利了,也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逆袭机会变得更加渺茫了。

在1866年的时候,汪海洋率领部队一路南下,他们辗转来到了福建、广东等地作战。在这个过程中,还一度成功夺取了嘉应州,如此一来,也算是拥有了一块新的根据地。然而,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早已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人心已经散了。那些跟随作战的将士们也都陷入到了一种茫然无措的状态当中,不知道接下来该往何处去,该做些什么。最终,在湘军的强力围剿之下,太平天国的这股残余势力还是被彻底扑灭了,没能再延续下去。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