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至1989年,彼时虽家境贫寒,物质匮乏,却不乏生活的本真滋味。那时候,肉味浓郁,年味十足,往昔岁月中的质朴与纯粹令人怀念。路过的70、80、90打个招呼吧。
1989年,那是一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但却满溢着质朴的幸福。对于70后来说,那是一段充满奋斗与成长记忆的时光。那时候,家里的房子也许不大,简单的几间瓦房,却承载着一家人的欢笑与温暖。每至新年,一家人便早早着手筹备。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那一口肉香,而大人们则精心计划着如何用有限的收入让这个年过得丰盛。
集市于记忆之中,向来是热闹非凡的。70后的人们跟着父母穿梭在人群中,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年货,心中满是期待。虽然兜里的钱不多,但哪怕只是买上一小把糖果,都能让孩子们乐上好几天。而肉,那是过年的重头戏。平时很少能吃到肉的家庭,到了过年,总会想尽办法弄上几斤猪肉。母亲会把肉切成肥瘦相间的小块,在锅里慢慢炖煮。那肉香,就像一个无形的信号,弥漫在整个村子里,宣告着新年的到来。
80后在1989年,也许还在懵懂的童年时期。那时候的游戏简单而纯粹,一群小伙伴在泥土地上玩耍。弹玻璃球、跳皮筋、打弹弓,每项活动皆乐趣盎然。过年之际,穿上新衣当属最令人兴奋之事。新衣可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针脚里满是爱与关怀。80后的孩子们会跟着长辈去拜年,收到几毛几块的压岁钱,就觉得自己仿佛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钱藏起来,盘算着是去买几本小人书,还是买些小零食。
90后虽然在1989年还没有出生或者刚刚出生,但他们的父母,那些70后和80后,却带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与烙印。1989年的年味,是一种传承,它影响着后来的每一代人。
那时候的年,有着浓浓的仪式感。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家里就开始大扫除。拂去一年的尘垢,欣然迎接新岁的到来。窗户上会贴上红红的窗花,那是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剪刀和彩纸创造出的艺术品。大门之上亦会贴有崭新的春联,红纸黑字尽是对新年的祝福与期望。
邻里间的关系亦极为亲密。过年的时候,大家会互相串门,分享自家做的美食。一家做了年糕,会给邻居送上几块;另一家炸了油饼,也会热情地招呼大家来尝尝。这种浓浓的人情味,是如今在高楼大厦中生活的人们所怀念的。
在那个年代,娱乐活动虽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样,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一家人围坐于电视机前,沉醉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欢声笑语之中,尽情享受团聚的欢乐。那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画面也许并不清晰,但却能让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晚会上的每一个节目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持续好几天。
时代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生活日益富裕,物质极大地丰富起来。然而,众多民众皆感年味渐趋寡淡。也许是因为现在随时都能吃到肉,新衣服也不再是过年的专属,各种娱乐活动充斥着每一天,让过年不再那么特殊。但我们依然可以从1989年的记忆中汲取力量,重新找回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我们可以像当年一样,用心去准备一顿年夜饭,邀请亲朋好友相聚。重拾那些传统的过年习俗,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年重新成为一个充满期待、充满温暖、充满人情味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假期。因为,1989年的穷却有肉味、年有年味的记忆,是我们心中一份珍贵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回味、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