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她不打算再找工作了

拉猫的狗 2025-03-18 16:49:51

不要让退路,成为一种自我安慰。

周末和几个朋友聚会,倩倩突然丢出一句:“我不打算再找工作了。”

大家面面相觑,许久无言。

【免责声明: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文中提及人物均为化名,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退路早被踩成了绝路

朋友倩倩从上家公司离职,已经有半年之久,BOSS沟通了2000多次,简历投了300多份,但都没有好的结果。

她原以为,不行就滴滴、外卖总能养活自己。

但现实哪里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所谓的“退路”早已人满为患。

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就如同一场无限的肉鸽游戏,它之中永远不存在真正的休息区。

那些我们认为随手可得的“退路”早就被大批离场的人踩成了新的战场。

滴滴司机,凌晨四点就起床去抢单啦,外卖骑手呢,在雨天还会翻倍地接单呢。

零工经济乍一看门槛挺低的,可实际上竞争那叫一个惨烈。

说白了大多数人眼中的退路,不过是一种“换个地方继续卷”的自欺欺人。

你以为找到了避风港,殊不知那里早已风浪更猛。

倩倩告诉我:“你根本想不到,现在连躺平都这么难,感觉哪里都不欢迎我。”

真正的高手,从不把退路,视为逃避的途径;而是看作重新出发的起点。

她们明白,所谓的退路,不是换一条路走,而是重新去定义脚下的路。

躺平的人,到底在对抗什么?

很多人把“躺平”当作对内卷的抗议,但真相更为残酷:躺平的本质,不是反抗,而是恐惧。

恐惧再次受挫、恐惧被拒绝、恐惧自己不够好。

倩倩坦白道:“一想到要重新去投简历,就需忍受面试官那挑剔的目光,还要向她们解释离职的原因,我便浑身直打哆嗦。”

这种恐惧并非胆怯,而是对不断遭遇失败的一种本能性躲避。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高手,从不在对抗之中,耗尽自己的能量。

她们把恐惧当作指南针,顺着痛点找突破口。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被裁之后,不愿再回到职场。

于是她开始研究自家附近的商圈需求,如今她依靠社区团购,得以稳定地养家糊口。

她说:“与其怕被拒绝,不如去找那些不会拒绝我的人。”

高手明白一个道理:躺平只是短暂的修整,不是永久的状态。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不躺,而是躺得有价值,躺出新思路。

不找工作的人,都在偷偷换赛道

不找工作≠不赚钱这才是认知的本质差距。

普通人沉浸在“失业=无收入”这种思维定式之中,高手早就明白职场仅仅是赚钱的一种形式罢了,并非所有。

所谓的“不上班”,对高手而言只是不在传统雇佣关系中谋生,她们依然保持高效产出。

我一个朋友辞职后,利用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做起了自由顾问,工作强度减半,收入却翻倍。

她告诉我:“职场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学会用自己的专业解决别人的问题,而不是靠职位赚钱。”

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是从“找工作”转向“找问题”。

找工作是等别人给你定义价值,找问题是自己创造价值。

倩倩后来发现自己修家电的手艺,其实很值钱。

现在靠业主群转介绍,月入比在工厂时,还多了一截。

高手不纠结于职场身份,而是专注于能力变现的多种可能性。

她们就如同孙悟空一般,七十二般变化,哪里需要变,就在哪里变。

真正的退路,是把自己活成一条路

倩倩最近跟我说了句话,让我深思:“以前我总想找条好走的路,现在才明白——最好走的路,是自己踩出来的。”

真正的退路,从来不是你能退到哪里,而是你能从哪里重新出发。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稳定岗位,只有相对稳定的能力。

那些看似最为安全的职业,往往在时代的变革之中,最为不堪一击。

高手们早已不把命运押注在单一赛道上。

她们像乡间杂草,随处可生,处处能活。

因为她们深知:“真正的退路,不在别处,就在自己手上。”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能持续创造价值,就永远有立足之地。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某个固定的职业身份,反而能活出更多可能性。

与其纠结“找不找工作”这一二元问题,不如思考:“我的能力能在多少地方开花结果?”

一个人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随时能重启自己的能力。

言尽于此。

4 阅读:405
评论列表

拉猫的狗

简介:从平庸中破局,寻找第四种生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