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北方经济重镇、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重要中心城市、渤海湾重要节点城市,面积119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64万,2024年GDP18024万亿人民币,因此也是超大型城市。天津有着光荣的城市发展史,曾经因工业制造与上海比肩。早期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三大件,天津与上海共称“南北双雄”。
但是,改革开放后,天津呈现塌方式跌落,全方位大幅度落后于上海。2024年,上海GDP突破5万亿,已经让天津看不到尾烟。与同为京津冀重要中心城市的北京相比,也难以平视。北京以大约4.9万亿的规模紧逼上海,以2.7 倍优势领先天津,称京津冀“一核”,名副其实。
面对北京的遥遥领先与河北省的腹地广阔、雄安雄起,天津该怎么办?如何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下找准自己的区域定位,进而明确战略发展空间,在京津冀协调发展大格局下扭转“塌陷”困局、重振津门雄风,是天津市必须解决好大问题。
对此,天津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市情”。首先,他无力也没有必要与北京竞争。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只有“一核”,这就是首都北京;随着雄安新区的持续崛起,未来京津冀也不是“一城”,而是“双城”,即天津与雄安。雄安作为经济和科技副都,优势在于“轻量”发展、辐射带动;天津与雄安必须错位发展,分别承担起“非首都核心功主要承载区”和“产业链延伸承接区”重任。
其次他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直觉看,天津的城市格局为“双蛋”并立共生。一蛋是老城区,以天津西站为核心;二蛋是滨海新区,以塘沽为核心。二蛋之间相距遥远,超过50公里,这已经是大兴机场到雄安新区之间的距离,2/5天津老城区至北京之间的距离。如果不是行政管辖原因,滨海新区与天津老城区完全可以是两个城市,相当于上海与无锡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呢?我认为这不是天津的劣势,恰恰是天津的优势。天津就应当立足类似于双城的双蛋格局,确立不同城市发展战略:老城区,战略重点向西,大踏步涌入首都经济圈;滨海新区,战略重点向东,大踏步融入环渤海和沿海经济带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丝绸之路)。
向西做京尾、向东做渤头,京尾渤头协调联动、一体发展,就是天津的最佳地区定位。
京尾:大踏步融入首都经济圈,联手河北以北京为龙头,打造以科技中心为依托的新质生产力全产业链,形成“九龙共舞”产业发展格局。
渤头:坚决承担起环渤海经济圈龙头职责,做大做强津冀港口联盟,强化与辽宁、山东等环渤海港口城市的战略协作、互补发展。推动开建大秦(大连至秦皇岛)隧道,通过环渤海高铁强化天津与“渤海大湾区”各城市的互联互通,共同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增长极、领头羊。
京尾渤头协调联动、一体发展。渤海新区作为渤头,必须密切联系京尾,以京尾为桥梁,密切与首都经济圈的经济联系,以科技为龙头,打造现代科技港城、蓝色产业之都、区域开放门户、首都经济圈与渤海大湾区联系中枢。
可以说,做好京尾渤头两大文章的天津,将不负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必将与北京、雄安一道唱好“一核双城”大戏,带动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域高质量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