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的社交平台热搜榜被一组魔幻合影强势占据——黄晓明在个人账号发布的剧组聚餐照中,十五位演员的面孔被AI技术替换成十个"黄晓明"和五个"赵丽颖"。
这场充满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视觉盛宴,不仅让#平行宇宙剧组开会#话题阅读量突破28亿次,更意外成为观察影视行业数字营销变革的鲜活样本。
AI换脸引爆社交狂欢当日晚间18:32,黄晓明在微博释出的动态迅速形成裂变传播。
照片中十五位演员分坐三层阶梯,男性角色统一呈现黄晓明标志性微笑,女性角色则复刻赵丽颖的精致五官。
"本来想考考大家认人,现在连我自己都分不清本尊了!"
黄晓明在评论区留下的这句自嘲,获得32.7万网友点赞。
这场精心策划的"脸替"盛宴,实为《造城者》剧组庆祝赵丽颖戏份杀青的特别安排。
技术团队采用第三代深度伪造算法,将演员面部特征与基础模型进行高精度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修图师特意保留了原人物的发型、配饰等特征,如后排某位"黄晓明"保留的银框眼镜,正是该演员私人物品。
网友的创意解读将事件推向高潮。
在抖音平台,#造城者换脸挑战#衍生出1.2万个二创视频,最高点赞作品通过动态捕捉技术让十五个"黄晓明"同跳《闹太套》经典舞步。
微博发起的"寻找真身"投票活动中,87.6%参与者认为手持火锅漏勺的"赵丽颖"是本尊,因其指甲长度与赵丽颖社交媒体近照完全吻合。
这场看似无厘头的营销事件,实则蕴含精准传播策略。
《造城者》作为聚焦改革开放题材的正剧,面临年轻受众触达难题。
制片方巧妙运用AI换脸技术,将严肃叙事转化为参与式狂欢,实现传播破圈。
数据显示,事件发酵后该剧百度指数飙升476%,猫眼专业版预测其网络播出热度将突破9000。
"这是影视工业化与数字原生代观众的对话新范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彭兰教授指出,当Z世代观众对传统预告片产生审美疲劳,需要更具游戏性的互动形式。
剧组特别设计的"修图接龙"环节——每位演员可指定下一位被换脸对象,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模式,有效激发用户参与热情。
技术团队负责人透露,整套AI换脸方案成本控制在12万元以内,相比传统硬广投放性价比提升40倍。
采用云计算实时渲染技术,十五人换脸仅需17分钟即可完成,支持多平台自适应分辨率输出。
这种轻量化、快迭代的传播模式,正在重构影视营销预算分配结构。
《造城者》幕后制作全景引发全网狂欢的《造城者》,改编自朱晓军获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
该剧讲述温州龙港农民群体用四十年时间,在滩涂上建起现代化城市的奋斗史诗。
制作团队集结《庆余年》导演孙皓与《大江大河》编剧袁克平,美术部门耗时五个月在福清市1:1复现1980年代街景。
在福建华侨新村搭建的2.3万平米实景拍摄区,剧组埋设了超过600个时代细节:供销社玻璃柜台的划痕角度、民居墙面的毛主席语录残迹、甚至集体食堂饭菜的蒸汽浓度,都经过历史学者严格考证。
这种考究精神延伸至演员塑造,赵丽颖为诠释村支书李秋萍,提前三个月向温州方言老师学习,现场录音原始声率保持92%。
黄晓明与赵丽颖的默契互动,为这场技术狂欢注入人情温度。
自2017年《中餐厅》结缘,两人形成独特的相处模式:节目中黄晓明写下"不许欺负赵店长"的护短宣言;私下聚会时赵丽颖常为黄晓明推荐养生食谱。
此次剧组相处120天里,他们发展出专属的沟通暗号——用火锅食材比喻表演层次,毛肚代表爆发力,鸭血象征情感沉淀。
"秋萍书记这个角色,是晓明哥帮我从二十个备选里挑中的。"
赵丽颖在媒体群访中透露。
原来在项目筹备阶段,黄晓明根据赵丽颖刚柔并济的特质,力荐其尝试基层干部角色,打破外界对其"甜妹"的固化认知。
这种专业层面的互相成就,比社交平台的趣味互动更显珍贵。
现象级传播背后的行业启示这场AI换脸事件的辐射效应仍在持续。
第三方监测显示,事件带动相关技术公司股价单日上涨7.2%,资本市场开始重新评估娱乐科技赛道价值。
在法律层面,剧组与演员签订的"数字形象使用补充协议"成为行业范本,明确二次创作权属及收益分成机制。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这次事件印证了"技术+情感"双轮驱动的重要性。
当十五张明星脸在火锅热气中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观众既为技术奇观喝彩,也被主创间的真挚情谊打动。
这种复合型传播策略,或将成为影视营销的黄金法则。
截至发稿,《造城者》官微粉丝量突破287万,预约观看人数达630万人次。
这场始于火锅聚餐的传播奇迹,最终能否转化为剧集品质的口碑沉淀,还需等待四月播出来验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数字叙事实验,已然翻开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