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花呗”要出来了。
据相关媒体报道,腾讯将其暂定名为“分付”,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上线。
“分付”的相关规则和支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相似,都是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支付模式。
这个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炸了锅。
从评论区可以看出,大部分网友都十分害怕“分付”上线,害怕“负债”。
而这一切,都源于花呗。
支付宝之前发布过一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有近四成的90后把花呗设置了支付首选。
这意味着,每四个90后里面就有一个在使用花呗,“先消费、后付款”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部分人们的日常。
人们在聊天的时候,若说自己没用过花呗、白条,别人可能还会觉得你是个不顺应潮流的奇葩。
甚至之前流行过一个梗:“你是不是想笑死我,好继承我的蚂蚁花呗?”
在这种消费理念下,一些原本消费不起的物品,也渐渐变得唾手可得,这是比毒品,更让人上瘾的东西。
更甚者花呗是有利息的,延期还款、交易分期等服务费都算利息。
众人总是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不知不觉便背上了不能轻易偿还的债。
而这些债,全部都会纳入个人的征信系统,如果出现数次逾期不还,那么便会被记录不良征信。
这将是伴随着人一生的记录,所以在使用花呗前一定要思考清楚,量力而行。
有知乎网友晒出自己用花呗的历程:
@笛笛笛AND
我作为一个已经用了一段时间花呗,且目前比较后悔的学生来讲一讲吧。
因为是个没用的大学生,平时都是靠爸妈给生活费来维持开销,不算多,但吃吃喝喝,偶尔买点东西还是够的。
去年刚步入大学,就总想着周末出去吃点好的,看看电影啥的。
这些本来也不是大问题,可加上我还喜欢逛淘宝买莫名其妙的东西......总之,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没钱花......
之前没满十八岁开不了花呗,就一直找爸妈要,但自己又觉得羞耻,妈妈也偶尔会责骂,所以之后就尽量把控一下花销。
自从开了花呗,从某一个月不小心多买了东西还去旅了游开始,就陷入了用下月生活费来还这个月欠的花呗的死循环里......
这不是个例,而是当代年轻人的现状,赚的不多,花的很多,透支着未来的金钱,滋润着现在的生活。
当代年轻人总爱说“要在这么好的年纪享受生活”,然后就会欠了还、还了欠,陷入死循环。
要知道,享受生活不是建立在随意透支的前提上,表面的风光和洒脱,只能让你体会到一时之乐,但而后伴随的将是日日夜夜的焦虑与不安。
为什么用花呗会上瘾?仅仅只是因为自控力差吗?
其实不然,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很关键性的因素。
①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的助推消费主义。
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下,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甚至智商联系在一起。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20岁的衣服,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等直戳人心的标题,让人们头脑发热之下冲动消费。
还有天猫在微博上祭出的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所以还真不能怪年轻人们抵抗不住花钱的诱惑,毕竟这个社会把花钱的理由和花钱的渠道都给人准备好了。
②社交购物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虚荣心。
国际环保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指出:
在中国,82%的采访者表示,看到别人穿好看的衣服自己也想买一件;72%的采访者表示,看到社交网络上的穿搭图会引发自己购买的欲望;49%的采访者表示,会因为偶像代言产品而冲动的购买一些不需要或不合适的东西。
这些人在欲望和消费刺激的怂恿下,选择名不副实的消费,殊不知,购物越疯狂,后面的生活就会越痛苦。
消费一时爽,还时火葬场。
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因为一个口红、一件衣服、一个手机,就让自己大好的人生,为一时的冲动买单。
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断舍离》,是一位日本女孩写的,讲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清理环境和内心。
但还有一本书,有的人可能没听过,叫《低欲望社会》,著名学者大前研一撰写。
他在书中感叹:“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经进入了低欲望社会”
现如今,不婚、不生、不买房,是日本年轻人的普遍状态。
*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那怎么吃都随意,吃饱不就行了?
*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但公交车、共享单车也可以,何必自己买呢?
*结婚是为了生孩子满足情感需求,那单身更容易达到目的,何必被家庭束缚呢?
这些日本所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其实也存在。
不过要换一种方法解读:不婚(结不起)、不生(养不起)、不买房(买不起)。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穷。
这么看来,中国现如今不正是“被迫”进入低欲望社会吗?
年轻人们用花呗、白条来满足自己的高欲消费,但这些是要还的。最终结果无外乎是身无分文亦或负债累累。
如果你不敢于戒掉刺激消费的欲望,拒绝盲目跟风消费,那最后你只会被欲望所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