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樊志起:患癌后放弃化疗,生命尽头仍演戏,去世半年公众才知

扈硕智本人 2025-03-15 01:43:48

影视圈从来不缺流量明星的喧嚣,却总有人在镁光灯照不到的角落默默燃烧生命。 2010年寒冬,一位演员在《梨花泪》片场强忍剧痛拍完最后一帧镜头,半年后,导演尤小刚的一则悼念微博才让公众惊觉:94版《三国演义》中“麒麟儿”姜维的扮演者樊志起,早已带着未竟的戏魂悄然离世。 这位被王扶林赞为“求精不求量”的表演匠人,用生命最后一程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演员信仰。

1980年代的北京片场,一个瘦高的身影总在道具箱与群演队伍间穿梭。 非科班出身的樊志起初入行时,连站位走戏都要被副导演骂到面红耳赤。 某次因反复NG耽误进度,他不仅被扣光酬劳,还遭剧务拳脚相向。 旁人劝他转行,他却转身扎进道具组打杂,借着搬抬布景的间隙偷师学艺。

“地痞的歪脖子要带三分痞气,老农的烟袋得嘬出岁月皱褶。” 他像海绵般吸收着每个龙套角色的精髓。 当《庄妃轶事》剧组因“多尔衮”选角犯难时,33岁的樊志起带着满笔记的清代礼仪札记叩开试镜室大门。 一场策马入宫的戏份,他眉宇间的霸烈与史书中的摄政王浑然一体,震住了所有质疑者。 王扶林事后感叹:“这哪是野路子? 分明是藏在民间的表演学者。 ”

1992年《三国演义》开机,当唐国强、鲍国安等名家在剧组谈笑风生时,樊志起正缩在角落逐字研读《姜维传》。 为呈现“麒麟儿”骨子里的悲壮,他设计出标志性的握剑姿势——五指紧扣剑柄,虎口因过度用力泛白,暗喻蜀汉末路名将的孤忠。 拍摄姜维自刎戏时,他主动要求撤走替身,刀刃划过脖颈的瞬间,喷薄而出的不仅是血浆,更是一个演员对角色极致的献祭。

此后二十年,他穿梭于《夜幕下的哈尔滨》《狭路相逢》等剧,既能将文雅教授演得温润如玉,又能把毒枭头目刻画得令人脊背发凉。 某次媒体追问为何总接配角,他笑道:“戏里没有小角色,只有不用心的演员。 ”这份纯粹让他成为导演心中的“定海神针”,却也让大众只识其面难记其名。

2010年春,54岁的樊志起在《梨花泪》片场突然踉跄倒地。 诊断书上“淋巴癌晚期”五个字犹如判决,医生勒令立即手术,他却攥着剧本喃喃道:“让我把章云清演完......”妻子含泪签下保守治疗同意书,目送丈夫拖着化疗后虚弱的身体重返片场。

最后的拍摄日,他需要完成一场雨中长跪戏。 时值深秋,冷水混着冷汗浸透戏服,止疼药压不住的颤抖反而让角色更显苍凉。 收工后,他瘫在折叠椅上对妻子轻笑:“这下章老板圆满了。 ”三个月后,这位“戏疯子”在病榻上溘然长逝,枕边还放着勾满批注的《三国志》。

遵照遗愿,家人将讣告隐匿半年。 直到尤小刚在微博追忆“痛失戏骨”,观众才惊觉荧屏上那个熟悉的“黄金配角”已成绝响。 有人翻出他生前采访片段——当被问是否遗憾未能大红大紫,他抚摸着《三国演义》剧照答:“姜维在史书里不过几页纸,但观众记住他了,这就值了。 ”

如今打开94版《三国》,那个剑眉星目的将军仍在荧屏上策马疾驰。 或许正如樊志起所言:真正的演员从不需要热搜加冕,当角色穿透时光依然鲜活时,名字是否被记住早已不再重要。 戏魂不朽,便是对表演者最高的礼赞。

0 阅读:632

扈硕智本人

简介:《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必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