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乘风2025)已播出四期,不过这是一档提前录制节目,目前三公舞台已经录制结束,已有多位姐姐离开了舞台,而豆瓣上也更新了《浪姐6》的评分,仅仅只有5.3分,只比第二季高0.1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档节目自从2020年开播以来,便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爱,也有不少艺人通过这档节目二次翻红,不过除过第一季节目再豆瓣上拿到了6.8分以外,其余五季节目评分都没有超过6分。
而今年的节目更是只有5.3分,至少比第二季高0.1分,而且今年节目才播了四期,后面节目播出后,估计评分还会下滑。
除此之外,更是有21.7%的网友打了一星,这些网友更有不少表示一星是该平台的最低分,并非自己给出的最低分。
而造成这种情况,无非这两个原因,导致今年节目口碑一直下滑。
其一,节目剧本越来越明显。今年节目播出后有不少网友表示 “只有第一季是浪姐”,如今的舞台早已沦为 “剧本杀” 现场。
从初舞台起,节目组的 “上帝之手” 便无处不在:叶童的《渡情》被包装成 “61 岁影后突破极限” 的悲情戏码,彩排失误镜头全被剪去。
陈德容划水表演却因 “琼女郎” 标签获得 3 倍特写,“人设先行” 的剪辑逻辑暴露无遗。
淘汰机制更坐实剧本疑云:王蓉所在组因队长陈德容排练消极垫底,她个人获专业评审 9.8 分高分却遭淘汰,而话题选手即便失误仍能晋级。
王蓉被淘汰彻底点燃众怒。这位《我不是黄蓉》的原唱在舞台上展现教科书级唱跳,正片镜头却仅有 3 分钟,占比不足 1%。
# 王蓉淘汰 #话题 2 小时阅读量破 2.4 亿,127 万条留言中 83% 声讨黑幕。央视文艺罕见连发 6 条视频力挺,直指 “流量至上” 乱象,被视为官方对节目剧本化的批判。
数据显示,豆瓣 5.3 分的《浪姐 6》中,21.7% 网友打一星,“剧本杀”“皇族保送” 成高频词。
当陈德容的 “划水” 片段被剪成 8 分钟 “真性情” 剧情,当实力派如王蓉被祭天,观众终于发现:节目早已背离 “女性成长” 初心,沦为资本操控的流量游戏。
正如热评所言:“第一季姐姐在破浪,如今在演剧本,连淘汰都要配合 KPI,谁还信‘三十而骊’的勇气?” 剧本化操作正透支信任,5.3 分或许只是口碑崩塌的开始。
当 "努力无用,资本至上" 成为共识,观众终于发现:所谓的 "女性成长" 不过是包装精美的资本游戏,真正值得尊敬的姐姐们,正在被流量逻辑绞杀。
其二,赛制同质化与审美疲劳,让 "姐姐" 沦为标签化符号。从 2020 年的 "三十而骊" 到 2025 年的 "乘风而上",《浪姐》赛制始终在 "唱跳考核 + 分组对抗 + 情怀营销" 的闭环里打转。
当第五季的 "戏曲跨界"、第六季的 "赛博朋克" 都沦为舞美堆砌,观众终于意识到:所谓创新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 初舞台必唱成名曲制造回忆杀,三公必搞 "队长淘汰压力局",五公必请师姐帮唱消费情怀,最终成团夜必用 "逆战舞台" 收割眼泪。
这种工业化流水线般的赛制,让 38 位姐姐沦为 "人设工具":有人必须扮演 "努力型菜鸟",有人被迫成为 "争议性话题担当",真正的艺术表达被压缩到不足 20% 的舞台时间。
更致命的是审美降级:当《浪姐 1》的《兰花草》《大碗宽面》用音乐叙事打动观众,如今的舞台却沉迷于 "高难度吊威亚""XR 技术堆砌 ""网红神曲改编"。
黄奕的威亚事故被剪成 "励志片段",叶童的戏曲改编被批 "老黄瓜刷绿漆",这种对 "女性力量" 的粗暴解读,让节目从 "姐姐的成长史" 退化为 "资本的提线木偶戏"。
如今的《浪姐》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综艺行业的集体困境:当所有创新都停留在舞美升级,当所有叙事都服务于资本博弈,当所有表达都要计算热搜价值,再华丽的舞台也终将沦为空中楼阁。
或许正如豆瓣热评所言:"我们给的不是一星,是给那个曾经相信 ' 姐姐可以乘风破浪 ' 的自己。" 当节目评分跌破 5 分,留给节目组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