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外的离世:赵匡胤的突然去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身体一向健壮。他的父亲赵弘殷活了58岁,其弟赵光义活了59岁,而他的侄子赵恒也活了56岁。相比之下,50岁的赵匡胤显然还未走到生命的终点。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赵匡胤却突然离世,且事前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记录,也没有御医就诊的迹象。这种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让后世对他的死因产生了诸多猜测。
赵匡胤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即10月19日晚,开封城突降大雪,寒气逼人。当晚,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入宫,摒退左右,兄弟二人在烛光下对饮。宫人远远望去,只见赵光义时而离席,作退避谦让之状。饮酒至深夜三更,赵匡胤手持柱斧击地,大声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随后解衣就寝,鼻息如雷。然而,到了四更时分,赵匡胤突然暴毙。这一幕被记录在北宋僧人所著的《续湘山野录》中,成为后世研究赵匡胤死因的重要线索之一。
二、权力的博弈:皇位继承的暗流涌动赵匡胤的突然去世,不仅令人意外,更引发了皇位继承的动荡。根据北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赵匡胤的皇后宋氏在得知皇帝去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命令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自己的儿子、18岁的赵德芳火速进宫继承大位。然而,王继恩却背叛了宋皇后的命令,径直前往开封府,将赵光义带进了皇宫。
当宋皇后再次听到王继恩的声音时,她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是晋王到了。”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大吃一惊,愕然失色,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于是随机应变,马上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态度虔诚地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赵光义居然没有任何惊讶的神情,只是故作姿态,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勿怕。”
这一细节至少可以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赵匡胤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去世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死是突发且蹊跷的;其二,王继恩作为赵匡胤和宋皇后最信任的内侍,却在关键时刻背叛,说明赵光义对皇位觊觎已久,不择手段;其三,赵光义在见到宋皇后时,完全没有将她放在眼里,这表明他对赵匡胤的死早有心理准备,对皇位早已成竹在胸。
三、可疑的证人:程德玄的神秘出现除了上述两个细节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为赵匡胤的死因增添了更多的疑点。据《涑水记闻》记载,王继恩去晋王府找赵光义时,发现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正坐在府门外。之后,程德玄和王继恩一起陪同赵光义,三人踏着大雪步行入宫。当时正值清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程德玄却一整晚都守在晋王府门外,这极不正常。
程德玄是开封府的左押衙,地位并不高,却能在关键时刻陪同赵光义一同进宫,参与谋划处置大事,可见其与赵光义关系非同寻常。更重要的是,程德玄擅长医术,而古时的医术既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配制毒药害人。程德玄自己解释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召,出门却不见人影。如此情况,先后三次。我恐晋王有病,所以赶来。”然而,这个说辞根本讲不通。如果真担心赵光义身体有问题,一定会进入晋王府等待随时召唤,怎么可能一直在门外呆坐?况且晋王府中必然有医师,用不着临时叫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程德玄。
唯一的可能,就是程德玄与赵光义密谋大事,担心事情不成或者暴露,大祸将至,因此心神不宁,无法安坐家中,只能守在晋王府门口,等候消息。换句话说,程德玄很可能给赵光义配制了毒药,带进了宫中,毒死了赵匡胤。
四、历史的巧合:迁都事件与权力斗争赵匡胤的死因不仅与当晚的饮酒事件有关,还与他生前的一次重要提议密切相关。开宝九年(976年)三月,赵匡胤曾带领群臣出游洛阳,并提议将都城从汴梁迁往洛阳。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赵光义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在赵光义看来,赵匡胤提议迁都洛阳,是想削弱自己的势力。身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亲信。赵匡胤无故提出迁都,显然是想摆脱赵光义的控制,扶持新的政治势力,最明显的就是想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新的皇位接班人。
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26岁的次子赵德昭和18岁的四子赵德芳都已成年,赵光义感受到了现实的威胁。于是,他有计划地密谋弑君篡位。当他接到赵匡胤进宫饮酒的邀请时,认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叫来长于医道的亲信程德玄,拿来配制好的毒药,随身携带进宫,见机行事。两人饮酒时,可能谈到了继承人的问题,发生争执,激化了赵光义下手毒死了赵匡胤。
五、还原那晚的场景:权力斗争下的悲剧我们可以试着还原那晚的场景:农历10月19日,北宋京城开封,天气突然大降温,陡降大雪。性情中人赵匡胤一时兴起,想找人围炉煮酒,但皇帝是孤家寡人,难有人敢与其围炉对坐,只能派人去请赵光义。兄弟二人对饮期间,赵光义借着酒劲,想让赵匡胤下旨,对外宣布自己为储君。赵光义虽为晋王、京城尹,但在那个时代,这个头衔只是皇位继承人的标配,毕竟没有正式官宣,还有太多的变数。半年前赵匡胤迁都的提议,让赵光义心有余悸。
赵光义要求赵匡胤对外宣布自己为合法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心里肯定不爽,皇位可以给,但不能主动要,这是本质的区别。于是,兄弟二人起了言语冲突。本来还念及一丝兄弟情义的赵光义,此时下定决心,在赵匡胤的酒中下毒。赵匡胤饮后,半夜在睡梦中离世。有人说当晚是赵光义酒后乱性,调戏赵匡胤的爱妃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现,于是兄弟二人才起冲突,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赵光义虽贪恋美色,但他长于权谋,精于算计,绝不会在这样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刻,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六、历史的启示:权力背后的警示赵匡胤的死,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故事。为何要翻出来讲?因为这件事里,蕴藏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帮助一个人,必须要有所保留,有所戒备。当你在全心全意帮助一个人时,他却可能在觊觎你的一切,甚至包括你的性命。《水浒传》中的玉麒麟卢俊义,也是这样的遭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人性的弱点也从未改变。在权力的博弈中,信任与背叛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那些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审判。